【摘要】目前的乌克兰危机既是国内政治斗争和地区隔阂的结果,也是外部力量争夺其地缘政治优势的产物;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也有严酷的现实利益;既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无可避免的必然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乌克兰政治危机的危害性及其国际影响比十年前爆发的“橙色革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危机不仅使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而且还损害了这个国家的国际声誉。克里米亚的归属之争使危机进一步升级。为了稳定乌克兰局势,有关各方必须保持冷静克制,在法律和秩序框架内,通过对话和谈判的方式寻求政治解决。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 地缘政治 橙色革命 克里米亚
2013 年 11 月 21 日,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准备工作,岂料引发了民众的强烈抗议。这个决策打击了许多乌克兰人希望在加入欧盟后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抗议者不仅在基辅的独立广场上安营扎寨,而且还围困和冲击总统府、政府大楼及议会大厦,要求政府下台并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面对长期占据着独立广场的抗议者,政府既与反对派开展对话,也试图用警察恢复秩序。在警察与抗议者的多次对峙中,80 多人丧生,数百人受伤。
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亚努科维奇总统在 2014 年 2 月 21 日与反对派签署和解协议。[1]但在 22 日,亚努科维奇被议会解除了总统职务。26 日,乌克兰向亚努科维奇发出国际通缉令。28 日,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西南部城市罗斯托夫举行记者招待会,称自己依然是乌克兰合法总统,议会通过的解除其总统职务的决议是非法的。同日,乌克兰总检察院正式启动针对亚努科维奇的引渡程序。
亚努科维奇下台后,随着俄、美的介入,乌克兰政治危机出现了三个引人注目的转变:一是危机的“中央舞台”从独立广场转移到克里米亚 ;二是危机的主角从抗议者与亚努科维奇之间的对峙转移到俄罗斯总统普京与西方国家的对峙 ;三是危机的“剧情”从要不要加入欧盟诱发的抗议转移到克里米亚的前途及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
乌克兰与欧盟的关系:情投意合下的变数与疑云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后,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荷兰外交部长于1991年12月代表欧盟正式承认乌克兰的独立。1992年,欧盟启动了向乌克兰提供技术援助的计划。1993年10月,欧盟驻基辅代表处开始办公。
欧盟东扩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成为欧盟大家庭的第28个成员国,欧盟因此而实现了第7次扩大。11月28日,第三届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峰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开幕。会议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欧盟与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草签了联系国协定。就是在这一次会议的前夕,乌克兰宣布停止与欧盟签署有关协议。
欧盟认为,乌克兰之所以在是否加入欧盟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完全是因为俄罗斯在阻拦。因此,2013年9月12日,欧洲议会就通过决议,要求俄罗斯不要对“东部伙伴关系”国家施加压力。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也在11月25日发表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