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大纲怎么写之人物:写好一个小说人物,并不困难<小说《人啊人》简介怎么写>

大纲怎么写之人物:写好一个小说人物,并不困难

作者/C20

有关人物设定,在几乎所有的创意写作书中,都提到了它的重要性,类似于「人物务必立体和典型,拒绝扁平化」的建议总是一再被强调。对于作者们来说,即便已经把这句话奉为圭臬,仍然有「明明已经认识到人物设定的重要性,也在尽力让人物显得有特点且卓尔不群后,但为何我笔下的故事及人物仍不被读者喜欢?」的困惑。以下笔者将从个人经验出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人物设定,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首先,细分一下两个概念:人物设定和人物塑造。原则上,人物设定既是人物塑造,但从流程和作用上来说,二者可以适当做一些区分,这种区分是基于训练和创作实战的需求。

人物设定

这里说的人物设定是指在大纲阶段的人物设定,相对简单些。此时的人物设定对于作者来说还处于一个相对模糊和白描的阶段,其主要锚定的是人物前史及人物初始化的静态展示。

让需求方(读者或者市场评判方)通过对人物设定的阅读,初步感知人物是否具备典型性,以及预测这样的人物设定会让人物在即将展开的故事中,其可能发生动作的合理性及意外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联想)。对于作者来说,大纲阶段的人物设定对于规范和勾勒故事情节的走向起着蓝图的作用:为人物动机的产生、人物关系的搭建,剧情发展的合理化提供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在这种刻意地区分下,是指在故事的实际创作过程中,故事主要元素之间的交叉互动及矛盾冲突不停反馈到所有人物身上,所呈现出的,连续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哺与再反哺的「莫比乌斯环」的反复过程)。

作者在此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大纲阶段的人物设定进行增补、删改、调整甚至完全重塑。此时所塑造出的人物相对大纲阶段时的人物设定更显丰满和立体。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何要做区别?一是,大众思考的逻辑性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扁平到立体,思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大纲阶段的人物设定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完全成熟。二是,出于规划的需要及最小化目标的达成(完成大纲各部分的写作),有利于我们在心理上建立起写作的自信,并一步步坚定地走完写作全程。

在笔者看来,大纲阶段是整个写作过程的热身阶段,此时的建议是:别太苛求完美,此时无须做过多繁琐的设定,无须纠结于细节的呈现,不妨尝试轻装上阵,减压前行。

那么如何在大纲阶段进行人物设定的训练呢?说到底,仍然是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形成。

01 尽量罗列人物的形象,从中找到独属于这个人物的特点,加以提炼,你会发现人物的立体感、独特性会慢慢浮出水面。

一些编剧工作室或者影视策划公司会要求作者(编剧)事无巨细地写出相关人物的性格、爱好、微动作、癖好、容貌、身高、星座、血型、人物关系等,并要求作者(编剧)能拉出某个影视作品中的角色作为对标。如此「大动干戈」,就实际效果来说,并不明显(如果你的故事中,人物的血型、星座等毫无贡献,写也是白写),因为这些并非特点,即便列得再详细,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速写。但这样做的好处是,尽可能地让人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更清晰,为发掘人物的典型性做逻辑上的准备。

02 在将人物设定做得立体、典型之前,应该力求将人物设定用文字表达得更精准些,别用似是而非的形容词来定义人物。

举个例子:有作者喜欢用诸如「可爱、美丽」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他的女主角。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可爱有很多种,人们对美丽的定义也各不同,请问作者,你想表述的可爱与美丽到底是哪一种?这种稀里糊涂的描述只会让旁人更加迷惑,也会让作者惰于思考,从而在人物设定上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03 需要重复确认的是,不要在大纲阶段的人物设定中涉及即将展开的故事情节,只做人物前史和静态展示,这点非常重要。

有些作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对整个故事的推演(或大纲内容)揉进人物的设定中,如此一来,人物设定的意义就被严重削弱了。「有因才有果」,因,要想前找;而不是以未发生的果为基础,反过来总结。之所以强调只做人物前史和人物特质的静态展示,是为了让作者以此为基础,去充分发掘人物未来种种行为的动机,找到并形成「跑剧情的原始证据链」,这种逻辑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对于大纲的推演相当重要。另外,若在人物设定中把大纲内容都揉进去了,那内容简介该如何写?大纲又如何写呢?这种重复又有何意义呢?甲方爸爸们看到如此累赘重复的表述,谁还会有耐心再多看一眼?

04 差异化不等于立体和典型,不要止步于表象的不同,合理化人物动机,立得住的人设才是好人设。

在这点上,《你微笑时很美》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职业电竞选手应该有专业精神吧,但在剧情中竟然出现了选手为了讨好女友可随时中断比赛,也能说出「为了你,我可以打假赛」的话。

这种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异化」带来的是口碑的雪崩,是对电竞行业的不尊重。很明显,剧情创作者完全没有做功课,在做人设时随意为之,其结果,被群嘲也是理所当然。

05 人物设定务必物尽其用,不要让设定形同虚设。这种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事情做多了,有害无利。

有些作者人物设定做得其实不错,但奇怪的是,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设定消失了,甚至都不是被其他设定取而代之,这种情况不止在一个作者的写作过程中出现过。

当编辑带着满头的问号和作者沟通时,作者神来一句,「啊,不用也没关系吧?」,这……好像确实没什么关系吧,故事也没受什么影响,看起来不错,但再想想,不对!那当初为何下功夫去做设定呢,这种把设定和写作割裂开的行为,只会增大「写作事故」的几率,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其次,善于给人物制造困境。在许多资料讲义中,对于如何塑造人物,有黄金三原则的说法:一是打破固有刻板印象;二是尽量让所有人物都有共情点存在;三是让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动起来,有变化(人物弧光)。盘活这三点的关键,就在于对人物施与困境。

「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困境)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的揭示 —— 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困境的施与,可以是「身、心、灵」全方位的。我们让一个福尔摩斯般的侦探陷入解密破案的绝境,让其接受不断失败的苦果,并在与对手的最终较量中,堪堪打成平手,让其生出「既生亮何生瑜」的感慨,这未尝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想想看,这是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或者不妨重温《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在国内外被誉为「影史第一」的影片在给予人物困境方面又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如果有时间,你还可以去了解在《Hello!树先生》中,王宝强是如何做到让许多人发出「给宝强一个影帝」的感慨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当幸福来敲门》《美丽人生》,我们打小就接触的《茶馆》《雷雨》《红楼梦》中那些典型的人物,甚至包括《儒林外史》中那个疯了的举人范进,以及几乎没有在人物性格方面有着直接着墨,但却衍生出无数有关「戈多是谁」猜想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这些经典作品的背后,仿若活了的人物无疑居功至伟。

在对笔下的人物施以困境时,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01 困境不能凭空捏造,不能悬浮,尽量契合人物所处的时间空背景。

比方说,通过设悬念来给人物制造困境,放在哈尔滨和放在北京是不一样的,放在上世纪 80 年代和 2023 年是不一样的。一些悬疑作者所写的故事,几乎看不到地域特点,也没有时间差,故事放在北上广深和放在三四线城市中去叙述,过程结局都一样,在这样的故事中,又怎能出现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呢》在这方面有所忽略的作者,不妨看看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或者读一下《平原上的摩西》(双雪涛),《生吞》(郑执)。

02 虽有多寡和主次的区别,但在给主要人物足够压力困境时,也别忘了给次要人物加加码。

我们无法孤立地去塑造某个人物。人虽然作为个体首先存在,但处于社会中,就具有「群体性」。同样做人设时,红花也需绿叶配,绿叶也得由养分滋生。在主要人物的设定上,有些作者不可谓不殚精竭虑,给其层层加码,处处设关卡,让主要人物被反复淬炼,弧光满满。但对次要人物(或者反面人物)的设定刻画,往往流于形式,过于脸谱化、扁平化。结果让主角对对手形成了碾压,写成了一般意义上的爽文,让故事的质量大打折扣 —— 有来有往才是王道啊。

03 以困境施与人物,也要讲究节奏感。

困境会让故事中的人物产生矛盾冲突,如何合理安排矛盾冲突的节奏,体现了一个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也会直观地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起、承、转、合的节奏感、节拍怎么打,需要好好琢磨琢磨,这里向大家推荐《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杨健)一书,不再赘述。

很显然,困境是让「以静态呈现的」人物设定真正活起来的关键,是其和「动态的」人物塑造产生联动的桥梁,是大纲阶段进行人物设定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人物最终鲜活与否的试金石。还是那句话,「无它,唯手熟尔」。我们笔下的人物能否让读者记住,除了不断地训练、学习、总结,还需有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

关注「故事研习社」,看专业又好读的写作干货!

故事研习社来自国内领先互联网原创故事平台每天读点故事 APP

如果你也想尝试小说创作,欢迎来读点写作。平台新人友好,收益构成丰富,未签约作者也有机会获得收入和推荐!

短篇收益介绍:

长篇连载福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