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南翔小笼为啥出名?<描写南翔小笼>

南翔小笼为啥出名?

嘉定南翔的小笼,是名气响得呱啦啦的中华名点,俗称南翔馒头、紧酵馒头,但是它最初的名字却叫南翔大肉馒头。它的成名与南翔的古猗园有关。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文人雅士常到南翔古猗园吟诗作画,探古访幽,饮茶会友。

当时,南翔镇上有位姓黄的老板,在隆兴桥南堍开了一家日华轩糕团店,由于生意不景气,便让养子黄明贤挎着竹篮到古猗园里兜售叫卖。这时的黄明贤年方十五,聪明伶俐,生性乖巧,既会做生意,又能说典故,因此颇得游人欢喜。黄老板病故后,二十岁的黄明贤便继承父业,经营起大肉馒头。

黄明贤接手日华轩糕团店后,制作的大肉馒头馅大味鲜,但同行欺他不是本地人,处处排挤他。于是,黄明贤又只好挑着馒头篮,到古猗园中叫卖。

每天,他准时到园内的画舫不系舟上,满座正在赏画吟诗、临窗观鱼的游客,便会纷纷掏钱买他的肉馒头,即肉包子,但都是只吃肉馅,不吃面皮,将包子皮捏碎抛入池中喂鱼取乐,还逗引池中放养的白鹅展翅拍浪,前来抢食,湖面上一时热闹非凡。黄明贤的两篮大肉馒头,一售而空。久而久之,只要黄明贤的身影一出现在不系舟上,鹅群自会游来,鱼群顿时聚拢舟边,游人便纷纷购买他的大肉馒头,凭栏投饵,观鱼赏鹅。古猗园因之游人大增,黄明贤和他的大肉馒头竟成了园中一景。

南翔镇上另几家馒头店,听说古猗园生意好做,也都挤过来抢生意。黄明贤便动起脑筋,改进制作,想出了“重馅薄皮”和“以大改小”两条妙计。他将一两面粉擀成薄皮,制成十只形如荸荠的小馒头,玲珑小巧,逗人喜爱;以精肉为馅,拌以鸡汤肉冻,撒入研细的芝麻,按不同节令拌入蟹粉、春笋、虾仁,并规定每只小包子必须褶皱十四折以上,蒸熟后必须不破不烂,晶莹透明。这一招,使黄明贤的小馒头一举成名,成为了皮薄、汁多、馅大、味鲜的独家美味。由于是在古猗园里叫卖兜售,又是用小巧的竹蒸笼蒸制的,所以游客皆称之为古猗园小笼馒头,呼朋邀友,相约前来,大快朵颐,古猗园小笼馒头甚至比南翔还要出名。为了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拒绝冒充,黄明贤决定当众献技。

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古猗园张灯结彩。黄明贤在白鹤亭内摆上八仙桌,放上二十只小碟,每碟中放入一只刚蒸透出屉的小笼包子,亲自一一戳破馅皮,流出的汁水都正好刚满一碟。观众数百余人,赞声不绝,争相购买。

黄明贤的小笼馒头在南翔出名后,他又在古猗园北门对面开了一家松鹤轩馒头店,也常常是顾客盈门,供不应求。后来,旅居沪上的南翔人,在上海的城隍庙和西藏路,也开起馒头店,都挂名南翔小笼馒头,至今声名不衰。如今,南翔小笼包还做成冷冻食品,远销香港、日本和东南亚各地。

原标题:《南翔小笼为啥出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