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女真族”为何改名叫“满族”?是谁改了名,为什么要改<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改族名为>

“女真族”为何改名叫“满族”?是谁改了名,为什么要改

但从历史渊源来看,满族的发展演进史可谓源远流长。史学家们认为,满族的族系是周武王时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肃慎,早在周武王时期,肃慎已经同中原地区互相来往。日后,挹娄、勿吉、靺鞨等冠以不同名称的部族先后在东北兴起又衰落,但他们就是满族的源流。宋代以后,中原文明在文字记载上将满族称为“女直(真)”,女真也就作为满族人的正式名称固定下来。

满族兴起的关键起步点在于形成了满族命运共同体。

早期女真人同蒙古、朝鲜特别是明朝互通有无、交流商贸,导致自身迅猛发展,逐渐摆脱原始社会形态。明朝开国之时,女真人的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松花江和黑龙江一带,明开国后,女真人开始大规模南迁,其活动范围最南部已经抵达今天的辽宁东部和北部一带。

其中,辽东浑河流域主要活动的是建州女真部落,辉发河流域一带活动的则主要是海西女真部落。这两个部落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相对比较发达,并且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远远落后于这两个部落的东海女真部落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晚期,从事着渔猎生产,而其分布地域也仍然处在偏北的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一带。

南迁给这些原始的弱小部落带来了巨大进步,最典型的案例当属猛哥帖木儿南迁的故事。1405年,清朝的直系祖先——吾都里部酋长猛哥帖木儿率领部族东迁,一直抵达朝鲜东北部的会宁,伴随着部族迁徙,民族逐渐扩大、发展、成熟。

据《朝鲜太宗实录》记载,猛哥帖木儿南迁之初随迁的部落先民是非常少的,不过180多户。可是等到1423年时,猛哥帖木儿再次从凤州迁回到会宁的时候,他的部下民众已经多达1000多户,人口总数更是达到6250人。

部落间发展的差异使这些同一民族的兄弟越走越远。利益冲突导致女真各部矛盾升级,引起杀伐屠戮,互相征战,称王争长。直到1583年,女真三大部族之一的建州女真部落中,努尔哈赤仅以家传的13副铠甲起兵,五年时间统一建洲五部落,1595年,为了笼络努尔哈赤,明朝政府册封其为龙虎将军。

而努尔哈赤本人也多次前往北京朝贡,以便获取中央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赢得明朝支持后,努尔哈赤用十年时间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创造民族文字,建立后金都城,编订国家法典,设立八旗制度,实现了满族作为东北主体民族的国家化发展。也为女真人成为后来的满洲人做好了准备。

《清太宗实录》记载,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国,改元为天命,史称后金。后金国建立,满族从松散的部落联盟逐步走向统一的国家制度。但这个国家制度的扩张并非到此为止。

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檄文,起兵反明,势如破竹。不仅巩固了后金政权,更征服了前所未有的辽阔疆域。后金建立十年之后的1626年,努尔哈赤遭到人生中罕见的一次惨败,并因此身负重伤,当年去世。

其子皇太极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征战,不仅统一了女真三大部落,更是几乎夺去了明朝在山海关以外的全部土地。直到1636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宣布放弃大汗的称号,改称皇帝,建立大清王朝,改年号为崇德。

此前的1635年,皇太极已经宣布停止使用旧族名女真,改用满洲。从此,一个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各个民族血液的全新民族诞生了,她就是满族。而满族人的正式族名也就被确定为了“满洲”。从此以后,皇太极下诏定名的农历十月十三日这一天,也成为满族人最隆重的节日——颁金节。

二、从满洲部落到满洲人部族认同

1.氏族制度与族谱

满洲刚刚确定族名时,还处在民族生成期的初期阶段,刚刚由不同血缘部落的人群融合而来。从民族的建立到民族的认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满族形成时期的所在地主要在辽东地区,这个区域向北一直到达西伯利亚,在历史上一直是典型的渔猎文化区,并且是世界上地域最广阔、形态最完整的渔猎文化区。

渔猎文化受制于自然换环境的限制,诞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氏族制度。顾名思义,氏族制度是以姓氏为特殊标记的一个民族,满族人同汉人一样,也是要修订族谱的。

满族人的族谱内容,除了要标定世系之外,还要记载该世系的演化由来、迁徙经过、分布地域、所在旗籍、立有功勋、风土人情等等丰富的信息,可谓是一部氏族内部的大百科全书。

清朝统治者对族谱的修订十分看重,17世纪后半叶,凡是八旗的官位产生空缺需要有人递补时,要求递补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家谱递上去过审,证明了自己的身世由来才算有效,从此满族人中修订族谱的风气迅速流传开来了。

等到雍正五年,八旗事物的管理大臣上奏要求,将所有在旗官员的族谱都造一份,存储在都统衙门,之后再有需要加入到族谱里的人员,于每年年底重修。这样,满族八旗人员的大事小事、升官发财等都要依靠族谱来断定了。这一行动表明族谱已经完全融入了满洲上层阶级人员的政治生活当中了。

2.语言文字

除了族谱之外,文字同样是建立民族认同的有效手段。自努尔哈赤命令创制满文后,满洲人的族谱全部使用满文书写。到清朝中期,随着满族统治地位的日益稳固和满族汉化的日益深入,满族人族谱已经用满汉双文编写来了。

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

乾隆七年,皇帝还专门下旨强调此事。乾隆帝指出,凡是满洲人聚在一起,都应该说满语,最近他在南苑看到,侍卫和官员们全都在说汉话,实在是匪夷所思。乾隆帝斥责道,你们这些领兵的人带头说汉话,拿下面的兵丁到底该向谁学习?以后凡是满洲人聚在一起,无论是大臣还是侍卫,或者是兵丁,都必须说满语。这说明清中叶皇帝对满语的重视成都还是非常高的。

乾隆五十一年,在山西当官的正黄旗的虔礼宝进京朝见,乾隆皇帝问他问题时用了满语,但他却吭吭巴巴回答不上来,乾隆帝当时就把他从“上三旗”的正黄旗降到了汉军正黄旗。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始终对满族人说满语、用满文是高度重视的。

他的用心,即是为了防止满族汉化严重,也是为了维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以便增强满族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对外吸引力。此外,大清皇帝还通过颁布皇室族谱法典、加强皇室骑射课程学习等方式,不断捍卫部族认同,试图增强满族文化的统治主体地位。

大清三百年统治期间,满洲作为主体统治民族,拥有强势的主导地位,又因为满族主要以八旗的形式存在,常被以旗人代称。

清朝灭亡后,满洲作为一个民族,丧失了统治优越性,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成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