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乌克兰民族与宗教<乌克兰民族文化特征有哪些>

乌克兰民族与宗教

第一节 民 族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生活条件的恶化,人口呈负增长状态。1996年,全国人口为5133.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68%,即3483.2万人;农村人口占32%,即1650.2万人,女姓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54%,男性占46%。

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5人。

居民的主体是乌克兰族,1989年,乌克兰族总人数为3720万人,占乌克兰总人口的72.2%,其次是俄罗斯族,人口为1140万人,占22.1%,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占第三位的是犹太人,共有48.6万人,占0.9%。此外,还有44万白俄罗斯族人,以及人口更加少的匈牙利族、加告兹族、希腊族、罗马尼亚族、摩尔多瓦族等。

在原苏联时期,俄语被规定为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各加盟共和国的官方语言。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按1996年乌克兰新宪法,乌克兰语言和文字被规定为官方语言和文字。乌克兰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乌克兰族有3种主要方言。当代乌克兰标准语是10世纪以基辅方言为基础确立的。

一、乌克兰族与乌克兰

乌克兰族属欧罗巴人种的中欧类型,使用乌克兰语。

乌克兰族是乌克兰的主体民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的比重为72%。1996年,乌克兰族总人口约为3696万人。

乌克兰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很不均衡,在现今乌克兰的24个州(行政区划,相当于中国的省)中,乌克兰族占的比重很高的州有17个。其中,比重占90%以上的州有:捷尔诺波尔州(96%),伊万-弗兰科斯克州(95%),沃伦州(94%)。里夫宁州(93%)及切尔瑟州(90.5%)。乌克兰族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人口中占的比重最低-只有25%左右。其次是顿涅茨克州(50%),卢甘斯克州(52%),敖德萨州(54%)。

由于历史上乌克兰土地饱经战乱和政治军事变革,乌克兰人侨居世界各地者颇多,平均每3个乌克兰人中就有1人在国外,在美洲和澳大利亚及西欧有500多万,在独联体各国和波罗的海3国的有500万至1000万。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乌克兰人被迫注册为其它民族,俄罗斯的“绿楔”、土库曼斯坦的“灰色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别列斯特伊时那”等地都是乌克兰侨民的聚居地。

乌克兰族自古居住在原苏联欧洲国土的西南草原地区——乌克兰草原地带。在纪元前2000年至本世纪1000年,在现今乌克兰领土的不同地区、主要是在乌克兰草原地带和森林低地,曾生活过基米尔人、斯基福人、萨尔马特人以及来自“小亚细亚”和希腊半岛上的希腊人,以及安迪人等。这些部族在不同时期先后生活在当今乌克兰土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相互之间征战和强者征服、统治甚至灭亡了弱者,于是有的民族就消亡了,或被别的民族融合,有的民族被迫迁移,如基米里人由原来生活在黑海北部沿岸的草原迁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有些部族则互相结成联盟。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9世纪下半叶以基辅为政治中心形成了古罗斯国家-基辅罗斯。从10-12世纪,基辅罗斯分裂为若干公国,各地出现了一批封建公国,形成割据局面,与此同时,各封建公国之间频繁发生兼并战争。13世纪,蒙古鞑靼人入侵东欧,占领了基辅,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受蒙古金帐幕国的统治,但处于西南部地区的两个公国——加利西亚和沃伦却未被蒙古征服,当时这两个独立公国被称为“乌克兰”,意为边陲之地。由于莫斯科公国及后来的俄罗斯国家忌讳或压制使用“乌克兰”名称,所以又将乌克兰称为“小罗斯”或“小俄罗斯”,故而乌克兰人又被称为“小俄罗斯人”。根据“罗斯”的译音,乌克兰也曾被称为鲁辛,乌克兰人也曾被称为鲁辛人。

9-10世纪,基辅罗斯在文化、建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当今著名的乌克兰的名胜古迹,如基辅索菲亚大教堂、十字教堂,金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在这一时期,东斯拉夫人形成了古罗斯的各部族。古罗斯国家包括西部罗斯、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也包括现今的乌克兰西部领土,在这些地区,在古罗斯各部族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三个民族——乌克兰族,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到16世纪,乌克兰人在基辅、切尔尼戈夫、加利西亚、沃伦尼亚、外喀尔巴阡山、波多利亚、布科维纳等地区形成为独立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

二、民族来源与民族演变

在距今50-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即所谓阿雪里文化时期,在乌克兰现今疆土上的顿巴斯、德涅斯特、日托米尔以及外喀尔巴阡山地区,就存在过古代人类的居民点,在上述地区已发现了古代人类的文化遗迹。在距今10-4万年前的所谓姆斯特艾文化时期,人们已散居现今乌克兰领土各个地区。在旧石器末期,即距今3-2万年前的奥里雅文化和1万年前的马格德林文化时期,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现代身体形态和理性的人——克罗马努人。

在纪元前2000年末和1000年初,东欧地区最古老的种族基米里人开始在乌克兰草原地带定居。基米里人对“小亚细亚”各国进行过远征,并形成了统治阶层和阶级社会。在纪元前7世纪末,从北部来的斯基福人赶走了黑海北部沿岸草原上的基米里人。斯基福各部落的联合,形成了早期的阶级国家——斯基福国,并把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大片土地上的居民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从公元前4世纪末起,斯基福国开始衰落,在萨尔马特人的进攻下,所辖领土越来越小,大部分居民被迫迁往南方克里米亚半岛。

萨尔马特人在种族上和斯基福人相近。从纪元前3世纪起,黑海北部沿岸的各部族长期处于萨尔马特人的统治之下。萨尔马特人过着游牧生活。

在纪元前7-5世纪,从“小亚细亚”和希腊半岛上来的希腊人在黑海沿岸建立了一些殖民城,并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希腊人逐渐迁移并定居于黑海和亚速海地区。在黑海北部沿岸的古希腊罗马各国,农业、手工业、贸易、建筑与艺术均得到一定发展。公元前5世纪,在黑海的刻赤和塔曼半岛上出现了博斯波尔国,在本世纪第100年时,黑海北部沿岸的古希腊罗马国又沦为罗马的附庸。在3世纪30年代,在古日尔曼民族的一支——哥特人的进攻下,古希腊罗马国的经济不断衰落,在4世纪,由于匈奴的入侵,古希腊罗马国灭亡了。

在纪元前1000年末至本世纪1000年,在德聂伯河右岸的森林草原和波利西耶地区,有若干以农牧业为生的部落,其中就有古斯拉夫人。在本世纪1000年中期,在德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与多瑙河下游西南部之间以及与北顿涅茨之间,有一支东斯拉夫人,他们又被称为安迪人。安迪人有强大的军事组织,曾进行过反对拜占庭和阿瓦尔人的战争。由于显贵氏族和部落占领了大片土地,役使战俘和穷人为其劳动,导致东斯拉夫人的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并形成了具有半国家性质的东斯拉夫人早期的联合体——以几个公国为首的部落联盟。在6-7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原始社会瓦解,开始形成阶级社会。由于在基辅等地出现第一批扩大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就成为部族联盟的行政中心。在当时的东斯拉夫部族中,有波利安人、北人、德列夫利安人、布然涅人、底维尔人等。在以基辅为中心的部族联盟中,波兰公国占主导地位。第一个基辅公国是在8-9世纪之交时出现的,至9世纪下半叶,终于形成了古罗斯国家——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在10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其疆土包括西北、东北、西南罗斯,在其广大疆土上,在古罗斯民族基础上,后来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民族——乌克兰族、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原苏联时期的正统观点认为,基辅罗斯是乌、俄、白三个民族的共同摇篮。但是,乌克兰利沃夫大学的伊洛·赫鲁谢夫斯基(1866-1934年)在他的十卷本《乌克兰-罗斯史》中提出,莫斯科公国才是俄罗斯国家形成的中心。

基辅罗斯后来又分裂成若干个国家。13世纪,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被蒙古鞑靼人占领,但加利西亚和沃 伦公国却保住了独立,这两个公国位于古罗斯的西南部地区,故被称“乌克兰”(意为边界之地),这是乌克兰民族和国家名称的起源。

14-16世纪,立陶宛占领了基辅周围和沃伦公国的大部分地区,波兰取得了加利西亚和沃伦公国的西部。1569年,立陶宛和波兰合并为波兰共和国。于是,乌克兰便处于波兰的统治之下,乌克兰各族在政治、文化上受波兰的影响很深。

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农民起义军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为了对付波兰,摆脱波兰的统治,提出将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的要求。莫斯科晋绅会议接受了这一要求,乌俄双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佩利亚斯拉夫条约。它标志着乌俄两国的统一,实质则是俄国对乌克兰进行殖民统治。列宁认为,这次合并“使乌克兰文化遭到摧残”(《列宁全集》1931年俄文第3版第16卷第689页)。从1654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263年中,乌克兰各族一直处于沙俄的统治之下。十月革命后,即1917年11月4日,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为谋求独立,基辅成立了中央“拉达”,并宣布乌克兰独立。在苏俄军队的打击下,1918年2月中央拉达逃往国外。

1922年,乌克兰作为首倡者之一,与俄联邦、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共同创立了苏联,乌克兰成为苏联的一个成员国。在行政上作为二级建制,在语言文化上受俄罗斯影响很深。1991年苏联解体,同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此,乌克兰各民族开始独立自主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俄罗斯人与乌克兰

乌克兰国内总共有130个民族。根据1989年统计资料,乌克兰当年总人口为5140万人,其中乌克兰族占总人口的比重72.7%,共计3740万人。除乌克兰族外,人口数量占第二位的就是俄罗斯族,共计1140万人,占总人口的22%,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只占人口的5%左右,可见,俄罗斯族在乌克兰占有特殊地位。

俄罗斯族在乌克兰一些地区居住比较集中,特别是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俄罗斯族人占的比重高达67%,其次主要分布在卢甘斯克州、顿涅茨克州、哈尔科夫州、扎波罗热州、敖德萨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和赫尔松州。

自1922年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加盟苏联之后,全苏联使用的官方语言和文字便是俄罗斯语言和文字。乌克兰全国出版刊物的54%,报纸的70%均是用俄文印刷的。1991年8月乌克兰独立后,乌克兰的官方语言和文字改为乌克兰文,俄文在文化出版业上的使用开始锐减。

在乌克兰的俄罗斯族,其来源和乌克兰族、白俄罗斯大体相同——是在9-10世纪基辅罗斯分裂成若干罗斯国之后,在古罗斯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同属东斯拉夫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乌克兰各民族混居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但在某些地区某一民族则相对居住集中。

在乌克兰历史上,曾两次与俄罗斯结盟,形成统一的国家。第一次是在1654年,乌克兰农民起义军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为了对付波兰侵略,只好以沙皇俄国为靠山,并与之结成统一国家。1954年,为了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这次“统一”300周年,赫鲁晓夫把归属于俄罗斯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赠给乌克兰。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通过大选产生的议会和总统,在政治倾向上亲俄罗斯,因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居民以俄罗斯族为主,其回归俄罗斯或独立的政治倾向也得到俄罗斯议会和俄某些官方人士的支持,这曾引起乌俄两国矛盾。但不久俄总统表示尊重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于是,克里米亚半岛上主体民族俄罗斯族也逐渐顺应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自治制度,并与乌克兰各民族和睦相处。

乌克兰历史上第二次与俄罗斯结盟是1920年。乌俄签订结盟条约后,1922年乌克兰作为首创国之一,与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一起创建了苏联。从此,乌克兰只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一直持续到1991年独立前。这期间,处于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在政治、文化出版、文艺、广播电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享有较优越的民族地位,俄罗斯族的文化对乌克兰各民族也发挥了进一步的影响。

四、少数民族

乌克兰一共有130个少数民族。按各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看,主体民族——乌克兰族占72.7%,俄罗斯族占22%,其他少数民族总共只占5.3%。

1、犹太人。

犹太族的人口数量在乌克兰占第三位。1989年该民族共有4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0.9%。2/3的犹太人居住在基辅市、敖德萨州、切尔诺维策州、哈尔科夫、州日托米尔州、文尼察州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而且犹太人主要居住在城市里,农村很少有犹太人。大多数犹太人会说俄语或乌克兰语。

绝大部分乌克兰犹太人信犹太教。犹太教是乌克兰的第四大教派(居东正教、天主教、浸礼教之后),犹太教徒占乌克兰总人口的2%。乌克兰独立后,犹太人移居国外者较多。

2、白俄罗斯族。

乌克兰的白俄罗斯族有44万人(1989年数字),占乌克兰总人口的0.8%。白俄罗斯族主要居住在乌克兰各地的城镇里,他们主要分布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顿涅茨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卢甘斯克州、尼古拉耶夫斯克州、哈尔科夫州、扎波罗热州和基辅市。

乌克兰的白俄罗斯族与当今白俄罗斯共和国的白俄罗斯族同宗同源,他们同乌克兰族、俄罗斯族一样,同属东斯拉夫族,公元9-10世纪,东斯拉夫形成了古罗斯各部族。这些部族都处于在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基辅罗斯的统治之下。基辅罗斯的成员包括西北罗斯,东北罗斯,西南罗斯(其中包括当今乌克兰西部地区)。按马克思说法,在10与11世纪之交,基辅罗斯达到鼎盛时期,后来又分裂成若干个罗斯国家,并在古罗斯各部族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民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和俄罗斯族。当今分布在乌克兰境内的白俄罗斯族,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白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普遍存在混居现象,在有些地区则相对集中居住。这种情况,在当今乌克兰、白俄罗斯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三国都存在。

3、其他少数民族。

摩尔多瓦族主要分布在靠着当今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乌克兰南部的敖德萨州和扎波罗热州。人口有30万人,占乌克兰全国人口的0.5%。

乌克兰的保加利亚族共有23.4万人,占乌全国人口的0.4%,他们主要分布在敖德萨州和扎波罗热州。

波兰族总共有21.9万人,占乌全国人口的0.3%,其中65%居住在日托米尔州、赫梅利尼茨基州、 利沃夫州和基辅州。

还有一些人数更少的民族分布颇为集中,例如,匈牙利人,其96%居住在外喀尔巴阡州;加告兹人,其68%居住在敖德萨州;希腊人,其85%生活在顿涅茨州;罗马尼亚人,其22%居住在外喀尔巴阡州。

鞑靼族在乌克兰民族问题上占有特殊地位。原苏联时期,鞑靼族有20多万人,他们的故乡是克里米亚半岛,1946年6月25日,斯大林指责克里米来亚鞑靼人在德国奸细指使下组织自愿队反对红军,并建立反革命活动集团反对苏维埃政权,而且鞑靼族基本居民群众对叛国者没予以反对,于是决定,把克里米亚鞑靼人迁移到苏联其它加盟共和国。克里米亚鞑靼族的大迁移,成为苏联最重要的民族问题之一。那以后,克里米亚鞑靼人开展了重返故乡运动,但迫于政治高压,重返故乡实际上并无可能。但是,鞑靼人重返故乡的愿望并未止息。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鞑靼人返归故里定居问题很自然提到日程。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乌克兰政府制订了一定的政策,逐步解决鞑靼人返迁克里米亚问题。

第二节 宗 教

一、教派、各类教民人数和地域分布

(一)东正教

14世纪中叶,立陶宛公国吞并了南罗斯,即现今的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使基辅东正教总教区与俄国的总教区分离,而臣服于拜占庭教皇,这就是乌克兰东正教。1448年俄罗斯东正教拒绝服从拜占庭牧首而宣告独立,这样在乌克兰就存在服从莫斯科的俄罗斯东正教和服从于教皇的乌克兰东正教。

1654年东乌克兰划归俄国后,乌克兰东正教的基辅主教又逐步脱离拜占庭。于1686年臣服于莫斯科主教。这样东乌克兰的俄罗斯东正教与乌克兰东正教又合为一派。但是在东乌克兰仍然存在许多反对合并的乌克兰东正在 教信徒。他们与西乌克兰自主正教联合一起,继续臣服于拜占庭(康斯坦丁堡),并参与了争取乌克兰摆脱俄罗斯控制的民族主义运动。乌克兰自主正教在蒙古入侵时期和1918-1920年期间复活。1927-1930年期间,斯大林坚决镇压了乌克兰自主正教的活动。从此,在乌克兰只有俄罗斯东正教是合法的正教。

东正教在乌克兰的发展经历了很多变迁。最初宗教曾高于国家权力,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后来,宗教与国家溶为一体。进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宗教势力逐渐变为国家管理的对象。但是,国家与宗教一体的现象并没有改变。直至1918年1月23日列宁颁布的宗教与国家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的法令后,才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教合一的状态。

从东正教的组织形式看,苏维埃时期,乌克兰自主东正教被视为非法,均归于乌克兰的俄罗斯东正教。受莫斯科俄罗斯东正教牧首领导。实际上,苏联俄罗斯东正教事务委员会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政治领导。1935年开始,苏联不允许东正教宗教领袖会议存在。1943年9月8日在乌克兰大主教、基辅都主教和列宁格勒教主教力争之下,俄罗斯东正教恢复了宗教领袖会议。苏联时期,宪法保证信仰自由,同时,乌克兰当时的政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无神论教育。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军人不得信教。乌克兰的俄罗斯东正教成为依附于苏维埃制度独立于梵蒂冈的宗教。乌克兰基辅都主教是五大苏联宗教领袖组成的宗教领袖会议成员之一。

进入80年代末,随着乌克兰争取独立步伐的加快,被禁止和处于地下的乌克兰自主正教重新开始活动。1989年8月19日乌克兰自主正教活动中心利沃夫圣彼得大教堂的神职人员,宣布该教堂为乌克兰自主正教教堂。1990年6月16日流亡在国外的乌克兰自主正教牧首在基辅被选为乌克兰正教牧首,同时在基辅确立了乌克兰正教基辅都主教。1990年10月乌克兰自主正教教会牧首姆斯季斯拉夫出席“鲁赫”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乌克兰自主正教独立于莫斯科东正教牧首。这样在乌克兰,东正教又分为忠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东正教和乌克兰自主正教。1992年莫斯科都主教任命弗拉基米尔为基辅俄罗斯东正教主教,而乌克兰自主正教牧首则不需要莫斯科任命。乌克兰的俄罗斯东正教宗教礼仪使用俄语,而乌克兰自主正教的宗教礼仪则使用乌克兰语。两个东正教教派分裂时,曾就如何划分东正教教堂和财产发生争执。但在1992年中期,乌克兰东正教会和乌克兰自主东正教会合并,成立了新的乌克兰东正教会。

(二)天主教

乌克兰在文化上受欧洲特别是波兰、立陶宛等国的影响较大,乌克兰西部在宗教信仰上也与其相近似。十字军远征就是由天主教发起,并曾于11-13世纪东征,试图将天主教传播给所有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天主教在乌克兰的更大范围的传播是1569年卢布林条约签定之后。根据这个条约,乌克兰全境归属波兰-立陶宛王国。而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国教是天主教。在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时期以及俄罗斯统治时期,乌克兰的天主教占有统治地位。

1946年开始至80年代末,乌克兰天主教处于地下状态。80年代中期,乌克兰天主教的活动逐渐从地下状态转为半公开状态。1989年乌克兰成立了“保卫乌克兰天主教委员会”,同年9月17日数千名居民响应该委员会号召上街游行,要求乌克兰天主教会合法法,并于中午举行广场祈祷仪式,于晚上举行万人烛光游行,而后,要恢复乌克兰天主教合法性呼声越来越高,活动越来越多。

90年代起,乌克兰天主教活动合法化进入复兴时期,1990年10月乌克兰天主教尤利安代表天主教的代理牧首弗米尔·斯捷尔纽克都主教参加乌克兰“鲁赫”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发表讲话。1991年3月30日,流亡在罗马50年之久的乌克兰天主教牧首M.鲁巴切弗斯基返回乌克兰西部大城市利沃夫,受到数万教徒的欢迎。同时设在国外的乌克兰天主教领导机构筹划在乌克兰境内寻找接替已年满76岁的鲁巴切弗斯基牧首的候选人,并要求罗马教皇帮助在乌克兰召开一次天主教领袖会议。乌克兰天主教恢复合法性后,宣布接受罗马教皇二世和乌克兰天主教牧首的领导,从而结束了长达近50年的与俄罗斯东正教的合并。

乌克兰东正教在乌克兰独立后发展很快。侨居国外的神职人员纷纷返回乌克兰建立宗教学校,进行传教活动。1992年初,乌克兰的天主教会发展到1912个,超过东正教教会数目,有教徒500多万,占人口10%左右。

(三)浸礼教

浸礼教是乌克兰除东正教和天主教之外的第三大宗教教派,属新教的一支。它于1870年左右传入乌克兰。最早的浸礼教建立在乌克兰的赫尔松,进入20世纪,这个教派发展很快。1927年乌克兰境内大约有20多万浸礼教信徒。浸礼教的主要特点是在于不承认对幼儿的洗礼,强调被洗礼人要有自觉意识。因此,尽管有些信徒改信浸礼教,也要重新洗礼。浸礼教还否认都主教制。1944年浸礼教与福音教派合并,成立了全苏联福音基督和浸礼教委员会。在乌克兰的基辅和各州设有长老会,由长老领导宗教活动。1945年圣灵降临教派的一部分也合并进来。因此,目前乌克兰的浸礼教实际上是由三个教派合并而成。

60年代初,乌克兰大约有25-27万名浸礼教教徒,分散在大约2500个浸礼教会。乌克兰由于是浸礼教最早传入的地方这一,所以前苏联50%的浸礼教教徒都在乌克兰。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没有注册的信徒。浸礼教的发展主要来源之一是教徒的家庭成员和从东正教改信浸礼教的人员。浸礼教教徒很重视对家庭成员教育,特别是宗教教育。

1961年浸礼教由于对1960年颁布的宗教规则持不同见解而发生分裂。分裂出来的宗教派别被称为浸礼教行动教派或改革派。他们自己单独建立了新的福音基督浸礼教委员会。1963年到1965年,浸礼教为了挽回分裂局面,对有分歧的宗教规则进行了改革,但是只有少数人愿意重返传统的合法的浸礼会。根据1965年的材料,浸礼教行动派大约有17.7万人,占人口的3.9%,其中分布在乌克兰的有16.8万人,占东乌克兰人口的4.4%,西乌克兰只9000名信徒。浸礼教行动派的分布另一个特点是约71.5%的信徒集中在城市。从教徒的年龄结构看,70%左右的是40岁以上的青年男女。正统的浸礼教长老会分布在乌克兰各在,而浸礼教行动派的长老会主要分布在切尔卡斯、切尔尼戈、切尔诺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赫尔松,利沃夫、扎波罗热、尼古拉耶夫、基辅、赫麦尔尼茨等地区。乌克兰独立后,浸礼教两派在教徒发展方面的限制已经取消,曾被逮捕和监禁的宗教领袖也恢复了自由。

(四)犹太教

犹太教是乌克兰的第四大教派。绝大部分乌克兰犹太人信仰犹太教。犹太教徒占乌克兰人口2%左右。

(五)马蒙教

马蒙教源于北美洲,在乌克兰独立以后才传入乌。马蒙教是多神教和基督教的结合物。马蒙教教徒在美国有600万,在其他国家有300万。马蒙教徒被认为是居民中在爱国和精神道德方面有制约能力的阶层。目前,在乌克兰的顿涅茨克、敖德萨、基辅和哈尔科夫市已成立教区。到1995年,乌克兰境内马蒙教信徒和支持者约有1500人。

乌克兰宗教(教派、教徒人数及分布)

教别

教民人数 地域分布

东正教

具体数字难以统计总的看,人数较多为信教人数85%

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的广大城市和农村。

天主教

500万,占总人口的10%

主要分布在西乌克兰地区各州。

浸礼教

18万人

在东乌克兰地区有17万人左右,在西乌克兰地区有1万人左右。71.5%信徒集中在城市。

犹太教

乌克兰境内大约50万犹太人中大部分信奉犹太教。

基辅市、敖德萨州、切尔诺维策州、哈尔科夫州、文尼察州等。

马蒙教

信徒和支持者约1500人。

顿涅茨克、敖德萨、基辅和哈尔科夫

资料来源:《乌克兰百科手册》,基辅1987年版。

《乌克兰季刊》,1991年夏季和冬季版。

《乌克兰金融报》,1995年11月5日。

二、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发展趋势

乌克兰独立后,国家制定的宪法宣布在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主义,没有哪一种意识形态被国家正式尊奉为必须信仰和尊崇的,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干涉宗教活动。过去曾被没收的或占用的宗教设施及财产均予以归还。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各种宗教派别的自由发展。苏联解体后,在乌克兰,许多人失去了原有的正统信仰和观念,对政治冷漠,在这种情况下,信奉宗教的人数逐渐有所增加。东正教和天主教有一定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宗教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有所发展,这种宗教教派之间的斗争往往和国际上相应教派相联系,斗争有时很激烈。此外,在宗教活动自由条件下,新的教派活动也在乌克兰出现。例如,马蒙教传入就是一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