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指纹膜”骗过考勤机 指纹识别真的安全吗?<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被骗>

本报记者天笑

本报8月20日A06版刊发《科技公司里“吃空饷”用上高科技》一文引起很多读者关注。文中提及,一嫌疑人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工具制作“指纹膜”,然后与公司管理人员里应外合,利用“指纹膜”打卡考勤,两年多时间内“吃空饷”达20余万元。

“指纹膜”真能骗过考勤打卡机?如果“指纹”泄露,用它锁屏的手机是否也能被解锁,进而手机钱包被人盗取?用指纹和面部识别作为密码工作是否真的安全?带着读者们的疑问,记者进行了调查——

A

读者爆料:

网购“指纹膜”代替同事打卡

制作简易一次即可通过验证

对于“指纹膜”,读者袁女士和她的同事们并不陌生。去年下半年起,公司用指纹打卡代替了原来的卡纸打卡,同一个部门的同事商量着从淘宝网买了一套“指纹膜”制作工具。10个人的部门,除了部门经理不知道此事外,其余人都制作了一枚属于自己的“指纹膜”,以防万一上班迟到,可以由先到的同事帮忙,用“指纹膜”代替打卡。

袁女士透露,这10枚“指纹膜”统一藏在公用柜子里的一个信封里,平时的利用率不算高。袁女士在看到本报的这篇报道后有些担心,“万一遗失或者被人拿走,就怕会有想不到的麻烦”,于是她将自己的那枚“指纹膜”取走后销毁,同时也提醒了部门的其他几位同事。

袁女士回忆,当初在网上购买“指纹膜”制作工具很方便,一位同事直接在淘宝网输入关键词,就跳出很多同类型产品。其中有一种是指纹套,但需要向卖方提供指纹样本,

由商家制作好后再邮寄来。考虑到安全,最后大伙儿挑选了一家出售“指纹膜”制作工具的店铺,店主附赠教程视频,拿到工具后,用明火加热半透明硅胶材质的指纹采集器,再将手指压在采集器上两分钟,然后将肉色液体倒入其中,凝固过后即可获得一枚“指纹膜”。制作的9枚“指纹膜”,除了一两个返工制作,其余都能一次性通过指纹打卡机的验证。

B

记者调查:

商品信息隐晦

卖家称“发视频教程包教包会”

根据袁女士提供的信息,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在售类似产品的卖家并不多,而且使用关键词“指纹膜”“指纹贴”搜索并不能找到在售商品,只有用“指纹摸”等谐音词才能找到。

搜索发现的类似产品价格差异较大,从几元到数百元都有。产品的材质,除了袁女士使用的半透明硅胶外,还有一种是黑色的电容胶。记者点开一款自称“打卡帮手”的产品,卖家称产品使用的是“进口的纳米硅胶”“简单好制作,拍下后发视频教程,包教包会”“做好了可以请同事帮忙代打卡”,还特别提醒“新手建议拍1个人时候多拍1人份,以防制作失败”。点击采购数量时会发现,19元1人份的商品标注“不建议、实话”,27元2人份的则标注“有备无患”,48元电容材质的商品标注“钉钉、银行、驾校、手机专拍”。

查询使用电容胶的同类产品,会发现价格都比硅胶材料贵一些。虽然不同于硅胶材料会在商品介绍的标题中写出“指纹”,但有买家在商品评论中介绍“解锁手机指纹锁一下就通过”,也有人说“可以在驾校学时机上打卡使用”。

C

陌生人要复制指纹制膜

几乎不可能

自制指纹膜一定要小心保管

据了解,从2012年起,指纹信息与其他个人信息被要求一并录入二代居民身份证,作为验证信息之一,与身份证号对应。作为具备高度辨识功能的个人敏感信息,指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制作“指纹膜”的材料并非是禁止销售的产品,买卖“指纹膜”材料本身不违法。但如果购买了材料并复制了个人的指纹信息,那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了。

除了文中提到的利用“指纹膜”吃空饷”的案“例外,国内其他城市近年来也发生过类似作案手段的案件。其中,重庆曾有一公司员工利用他人“指纹膜”,伪造材料骗取三名同事公积金13.7万余元,后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扬州也曾发生过因“指纹膜”引发的敲诈勒索案,嫌疑人拿着帮同事代为签到的“指纹膜”打完卡后,以此解开对方的笔记本电脑上的指纹识别锁,并用电脑里的“艳照”威胁同事。

参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