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工作指南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工作指南

《天津市标本兼治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实施意见》(津安生〔2016〕13号)

《市安委会关于印发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津安生〔2017〕15号)

市安委会关于印发《天津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津安生〔2023〕8号)

《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2015年第一批)的通知》(安监总科技〔2015〕75号)

《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2016年)

GB/T 23694风险管理 术语

GB/T 24353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 27921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GB/T 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 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35622-2017重大毒气泄漏事故应急计划区划分方法

GB 35181-2017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三、术语与定义

(一)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或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的组合。

(二)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和系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和系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可划分为静态、动态两类。

1.静态风险点是指生产过程中有关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风险点。

2.动态风险点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操作及作业活动的风险点。

(三)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和(或)环境影响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可划分为第一类、第二类两类。

1. 第一类危险源指生产过程中固有的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也就是根源、源头类危害因素。

2.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或有害物质措施(屏障)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四)风险辨识: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五)风险评估:运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过程,得出评估结果。

(六)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不同风险按照需要关注程度进行排序的过程。

(七)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八)事故隐患: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九)隐患排查:指组织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行为,是以风险管控措施为重点,对其有效性进行经常性核实确认和不断完善,是控制、降低风险的保障手段。

(十)隐患治理: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四、工作准备

(一)组织保障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全面负责,负责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一线员工代表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小组,明确各层级职责,并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二)制度保障

企业应当按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培训教育制度以及运行考核制度,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企业由于行业特点、管理模式、组织形式、生产工艺等各不相同,只要制度能够做到目的明确、责任明确、流程清晰、标准明确,起到规范管理作用即可。

(三)动员培训

企业必须把全员参与作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一个重要步骤组织实施,召开动员会,对本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进行具体部署,逐级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将企业制定的组织机构文件、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考核制度等内容,传达至每一名职工,发动全员参与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每位职工都应熟练掌握风险分级管控机制的建设标准及实施步骤,岗位风险点的风险类别,风险辨识分析评价方法,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基本知识。

五、安全风险辨识

(一)资料收集与准备

企业在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前,需要收集以下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标准和规范;

——相关设备、设施的法定检测报告;

——详细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

——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运行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本企业及相关行业事故资料。

(二)风险点的划分

合理、正确划分风险点既可以顺利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工作,又可以保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是整个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的重要一环。

1.静态风险点

静态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工贸企业静态风险点划分可按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场所区域划分,如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或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对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系统可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设施、部位进行细分。

2.动态风险点

动态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按生产操作及作业活动划分,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都应作为动态风险点。

(三)风险辨识范围

风险辨识应覆盖所划分风险点内全部要素,应包括地上和地下以及相关方占用的场所和区域的所有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生产工艺、危险物质、作业人员及作业活动;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3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3种状态。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包括:

——人的行为。辨识中应考虑作业过程所有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非常规活动是指异常状态、紧急状态的活动。

——物的状态。辨识中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3种状态。常见的异常状态有监测参数偏离正常值、试生产调试阶段、异常开停车、设备带病作业、临时性变更工艺、事故排放等。常见的紧急状态有监测参数严重超过限值、危险物质大量泄漏、紧急停车、设备事故、压力管道和容器破裂、停水停电(需要连续供电供水)等。

——环境因素。辨识中应考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管理因素。辨识中应考虑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自身管理需要及更新情况。

(四)危害因素识别

1.企业应当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时,应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和《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事故类别。

2.辨识危险有害因素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从物质的特性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3.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应先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之后,通过评估,对需要防控的第一类危险源,制定出防控(屏障)措施,然后在措施出台后、实施前,辨识其中可能存在的第二类危险源,进而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弥补,从而使防控措施真正发挥其风险防控作用。对于连续性控制措施,如硬件措施,不仅要在其出台后、实施前进行辨识,而且在其存续期间都要进行辨识,以确保措施持续有效发挥作用。

(五)风险辨识方法

1.物的状态、环境及管理的因素,推荐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各个静态风险点的物的状态、环境及管理的因素进行辨识。根据划分的风险点,从基础管理、选址布局、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电气系统、仪表系统、危化品管理、储运系统、消防系统、公用工程系统等方面,制定安全检查表。

2.人的行为,即动态风险点,推荐以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编制作业活动表,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辨识每个工作步骤的危险有害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可能导致的事故。

3.企业进行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六)风险辨识的实施

1.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可采取自身培训的方式,或依托安全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的方式,分专业组,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同时应参照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等,制定安全检查表。

2.企业应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

(八)风险等级的确定

1.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

——A级: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评估属极高危险。对应风险级别1级。

——B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评估属高度危险。对应风险级别2级。

——C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评估属显著危险。对应风险级别3级。

——D级:低风险/蓝色风险,评估属轻度危险和稍有危险。分别对应风险级别4、5级。

安全风险等级未按照上述4级划分的,应与本指南规定的安全风险等级相衔接。

2.以下情形可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A级红色):

(1)发生过死亡、重伤事故,或近三年(从双重预防机制企业自我评审之日起往前计算)发生三次及以上轻伤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2)构成危险化学品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3)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4)存在快速冻结装置的涉氨制冷场所;

(5)作业人数达30人及以上的粉尘涉爆场所(按生产工艺、现场设备工位等条件计算);

(6)《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中各行业“风险分级”等级为“重大”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3.以下情形可直接确定为较大风险(B级橙色)

(1)构成危险化学品三级、四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2)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场所和设施;

(3)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3-9人的;

(4)涉及易燃易爆和中毒窒息的有限空间作业;

(5)作业人数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的粉尘涉爆场所。

(6)企业生产经营场所中存在经常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的部位、涉及爆炸品及具有爆炸性的化学品的场所和设施(已经列入重大风险的除外)

(7)《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中各行业“风险分级”等级为“较大”的,直接判定为较大风险。

(九)风险管控措施

企业应当对每一项风险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其是否有效可行。如果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要及时整改或提出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都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并逐步降低风险,直至可以接受。

对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风险,企业还应当制定专门管控方案。管控方案主要包括管控目标或任务、管控组织及职责、较大及以上风险基本信息、控制措施、资金保障等内容。

1.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采取消除、替代、封闭、隔离、移开或改变方向等,实现本质安全;

——管理措施,如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减少暴露时间、监测监控、警报和警示信号、安全互助、风险转移等;

——教育措施,如进行入厂三级培训、每年再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其他方面的培训等;

——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防护服、耳塞、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绝缘鞋、防毒面具、安全带、呼吸器等。

——应急措施,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2.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可行性和可靠性;

——先进性和安全性;

——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

——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优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然后是管理措施、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和应急措施。

——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措施。

3.在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A级1级红色极高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必须建立管控档案,明确重大风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采取安全措施,并制定应急措施;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作业时,应暂停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必须应明确较大风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C级3级黄色中度危险:属于一般风险,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必须明确一般风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需要控制整改。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有效。

——D级5级蓝色稍有危险:属于极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注意,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

(一)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应全方位、全过程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环境条件、施工场所、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班组、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一企一册”。

(二)绘制风险分布图

企业应当将全部作业单元网格化,将各网格风险等级在厂区、车间平面布置图中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形成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当遇到多层建筑或操作平台风险标注位置重叠时,可以分别绘制各层面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如技术可行,企业可以运用空间立体布置图进行标示,各网格风险等级按网格内各项风险有害因素的最高等级确定,风险分布图应包含方向图标(东西南北的方向图标,要和分布图位置正确一致)。

其中厂区风险分布图应标明周边主要道路、河流等能体现该区域位置的信息,可参照图例1;

图例1

车间风险分布图应按照工艺流程图标明车间内主要设备及数量、安全通道、作业区等,可参照图例2;

风险分布图应根据现场风险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更新。

(三)安全风险告知

1.企业应将识别和编制的安全风险告知从业人员,应当以生产(工艺)或车间为单元,在人员出入等显著位置,将风险分布图公布和公示,并在有较大及以上等级风险的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关键部位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应当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标识,设立包括疏散路线、危险介质、危害表现和应急措施等内容的公示牌。

2.企业应当每年度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安全风险告知培训活动,并做好培训记录。新入职从业人员进入生产作业场所前,企业应进行专项安全风险告知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企业还应当对进入生产作业场所的相关方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告知,并做好记录。

3.企业班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前或者交接班时,应当进行风险确认和风险管控措施预知、设备设施检查等安全确认,并及时排除新产生的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应当对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物品存放等涉及安全的事项进行检查。

(四)风险动态管理及持续改进要求

1.企业宜每年组织开展一次风险管控动态评估,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使用新设备、变更工艺技术过程中,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对相应的风险重新进行辨识、制定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

2.评估结果用于指导生产计划、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工作,并通过变更工艺、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设备本质安全或减少作业活动,使原有风险降低或消除。

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一)编制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安全管理、技术、设备、工艺等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和风险管控要求,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以及隐患排查计划(方案),并定期修订。

2.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包括承包商和供应商等相关服务范围。企业应依据辨识的各类风险及全部管控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具体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应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1)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应以各类风险点、危险源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各风险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具体要求,编制该排查单元的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与风险点对应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和排查方法等。

(2)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应依据基础管理相关内容要求,逐项编制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基础管理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和排查方法等。

(二)制定隐患排查计划

企业应根据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日常检查、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等各类隐患排查工作的排查周期、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

(三)隐患排查

1.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各风险点风险等级和管控要求,编制隐患排查表,按照隐患排查计划开展隐患排查,并应将相关方排查出的隐患统一纳入本企业隐患管理。按照风险点等级分类及管控层级,由企业或各层级人员组织开展。

2.综合排查宜每半年开展一次,专业排查宜每月开展一次,季节性排查宜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等级在较大以上的静态风险点,应列入日常检查范围。隐患排查要留存工作过程记录表,排查出的所有隐患均需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并及时落实整改。

3.排查表可依据《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GB 35181-2017)等相关标准,判定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四)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责任人,按照责任分工立即或限期组织整改隐患。

1.重大事故隐患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重大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等内容。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重大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重大隐患治理方案、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重大隐患各类信息,应单独建档管理。

2.企业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监控防范措施。对于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制定隐患整改计划,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并填写隐患描述、隐患等级、建议整改措施、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治理期限等内容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备、设施。

(五)整改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治理情况进行确认、评估、验收。重大隐患治理完成后,企业应组织本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验收或委托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进行评估。

(六)信息记录与通报

企业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从业人员通报,形成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工作机制,建立完整的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信息系统对隐患排查、报告、治理、验收、销账等过程进行电子化管理和统计分析。

(七)预测预警

鼓励企业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技术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厅管 〔2014〕63号)文件要求,结合生产经营状况、安全风险管理及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等情况,运用定量或定性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体系。

八、总体持续改进

(一)年度评审

企业每年应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结合企业实际及时进行修改与调整,确保双重预防机制不断完善,持续保持有效运行。重点评审双重预防机制文件是否健全,是否按计划有效运行,是否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是否取得实际效果等,对评审出的问题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

(二)定期更新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以有效管控风险。金属冶炼企业应当每年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其他工贸企业应当每三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辨识,每一轮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评价后,应结合评估实际情况修订各类台账、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患、轻伤事故、险兆事故、因自然环境、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较大变动,员工合理化建议等情况,企业应适时、及时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应根据风险管控措施的变化情况或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清单,并按清单编制排查表,及时实施隐患排查。

(三)重新开展风险评估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重新开展风险评估:

——法律法规、标准等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关键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更;

——企业周边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企业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新改扩建项目;

——行业领域内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典型生产安全事故,对安全风险有新认知的;

——本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

——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对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有新要求的。

九、信息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和记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文件和记录资料。信息资料至少应包括:

——成立组织机构文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考核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持续更新制度等;

——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生产现场类风险管控排查清单、基础管理类风险管控排查清单;

——各层级风险管控排查表、隐患治理台账,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等;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年度评审和定期更新记录等;

——全员教育培训相关记录等。

十、其他

指南中所列内容均为指导性内容,各企业应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源头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科学及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忌照抄照搬。

附录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文件资料清单(建议)

附录2:工贸行业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考)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