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分析<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分析

三、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投入关系实证分析

1. 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基本情况

2006年三部委在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中挑选了103家企业,开展了第一批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在这103家企业中,大型企业约占60%,其他企业占40%。试点企业资产总额约占全国工业企业资产总规模的14%,纳税总额接近国家各项税收收入的1/10。据统计,46%的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可见,参加试点的首批103家企业具有很高的创新活跃度、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大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竞争力。

103家试点企业,涵盖了大部分的制造业行业,其中所包含的企业数较多的几个行业为医药制造(10家)、电子信息设备制造(10家)、冶炼与金属制品加工(10家)、装备制造(8家)和交通设备制造(6家)等,其中还包括转制院所和科研服务企业(13家),详见表2。而且,这次上报的103家企业的信用等级均是比较高的,就所能获得信用等级情况的93家企业中,AAA等级的企业数达到58家,达到AA或以上的企业数为77家,占全部企业数的75%。

表2  103家企业的行业分布

行业

企业数

行业

企业数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

10

化工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

医药制造

10

航空航天制造

1

交通设备制造

6

软件

4

专用设备制造

5

食品加工

1

科研服务

13

生物

1

装备制造

8

通信设备制造

5

矿产与采掘

1

冶炼与金属制品加工

10

能源

2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

1

未确定行业的

9

 

上报企业中数据较全的有93家,它们的职工总数平均为3555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数平均为8097人、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数平均为175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数和研发人员占企业的职工人数的比例平均分别为45.9%和24.2%。93家企业全部设有中央研发机构,研发机构的设立时间最早的是在1949年设立的,最晚的是在2005年才设立的,在研发机构里的人数平均为1508人。2005年,各企业的研发经费平均为4.035亿元,研发投入占上年的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6.65%,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占上年总收入的比例74.2%(详见表3所示)。可见,这批试点企业均是具有相当经济基础与技术实力的企业,在所在行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具有起到领导作用的潜力。

表3  93家企业的基本情况

指标名称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职工总数(人)

125

1502000

35 555

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数(人)

31

313000

8 097

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数(人)

20

22578

1 759

研发机构建立时间(年)

1949

2005

1 992

05年研究开发经费(万元)

48.25

474807

40 275

销售收入(万元)

554.80

82301173

2 693 662

出口创汇(万美元)

0.00

246900

20 790

税后利润(万元)

-31551

3534492

137 403

人均销售收入(万元)

2.65

2070000

23 093

资产总额(万元)

3622.9

117670000

3 466 989

固定资产(万元)

933.0

38762666

1 082 112

05年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占上年总收入的比例(%)

0.4

109

74.2

本(专)科以上学历职工占总员工的比例(%)

0.18

98

45.9

研发人员的比例(%)

0.07

90

24.21

研发投入占上年销售收入的比例(%)

0.43

24

6.65

 

需要指出的是,就有数据的93家企业,虽然比较符合正态分布,但其之间差距是比较大的,如在职工人数上,最小的只有125人,而最多的有1502000人,相差十分悬殊;并且在研发人员上、研发经费支出上、研发机构人数上等各个方面上均是存在的。这也正说明样本空间比较宽广,为我们研究企业不同规模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本。

2. 93家试点企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投入关系分析

在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实证关系上,部分学者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的阈值后,企业的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以阈值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Worley和Scherer所做的实证研究。

Worley[6]认为,在企业规模和研究开发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1)

(式中:R是研究开发投资,Y是劳动力数量。)

显然,b是研究开发经费对企业规模的弹性。如果它在有意义的范围内超过1,那就说明单位规模的增加,研究开发投资是递增的,也就是说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单位规模实现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