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国际专题报告 <伊朗供应中国石油>

 ⚪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不断增加,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70%,而石油进口贸易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却愈发复杂,2023年2月的俄乌冲突更是将国际油价推向了超过100美元每桶的历史高点。

 

短期来看,国际油价高企正在导致前所未有的进口供给不稳定,急需政策关注。中长期来看,在消费重心向亚太转移和地缘政治干扰长期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石油进口贸易还面临定价不公和韧性不足两大挑战,需要政企合作持续发力。

 

针对当前石油价格异常波动,结合近年国际石油市场主要变化趋势,本报告为改善当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要通过调节国内供需等手段稳定短期进口价格,防止进口数量大幅下跌;二是要通过提升原油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等方式改善长期进口溢价,增强国际定价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要加速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非美元配套服务的完善,多方携手打造具有长期抗制裁韧性的石油进口供应链。

 

01

国际石油市场变化趋势

1. 短期供给趋紧,长期需求达峰

短期供给趋紧,油价不断走高。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连续取得进展、海外多国放松疫情管控,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得到阶段性缓和,全球石油需求不断复苏。但因OPEC产量恢复速度低于计划目标,供应侧持续紧张,生产恢复跟不上需求恢复,石油价格快速上涨。2023年以来,ICE布伦特原油期货一路突破多个整数点位,2023年12月突破50美元,2023年2月突破60美元,6月突破70美元,10月突破80美元,2023年2月突破90美元,2月下旬俄乌突发直接交火,新的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加剧市场对石油供应不足的预期,原油价格自2014年后首次突破了100美元每桶的历史高位,出现重新进入高位周期的趋势(图1)。

 

长期需求减弱,需求达峰将近。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能源低碳化的进展、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导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逐渐减弱,一次能源结构中石油占比不断减小。2001到2023年,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从38%下降到31%,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占比从1%增加到6%,天然气占比从23%上升到25%(图2)。目前这种趋势已经接近关键节点,即世界石油需求即将“达峰”,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和欧佩克(OPEC)最新的预测[1],世界石油需求很有可能在2025到2035中的某一时间停止增长。不同于见顶的需求,石油供给潜力仍存。2023年,OPEC+剩余的石油产能最高记录达1200万桶每日(不包含伊朗),已经基本能够满足IEA预测的达峰之前石油需求增量的最大值(最小估计:900万桶每日,最大估计:1500万桶每日)。同时,油气上游的投资并没有停止,除去对现有油田的维护,未来20年世界多地仍会有新的油田项目完成开发,包括美国、墨西哥和阿根廷的一批页岩油项目,美国、墨西哥、巴西和圭亚那的一批深海油田项目,沙特阿拉伯的一批浅海油田项目,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和北非的一批陆上油田和非洲的许多小型油田[2],将会陆续为国际石油市场提供新的产能。

 

综合来看,俄乌局势和欧佩克国家增产速度将会是影响短期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考虑到俄乌局势的不确定性,短期油价可能出现高位大幅波动,但随着各国新油田的投产和碳中和政策的实施,长期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和油价回落的可能性会不断增大。

 

2. 供给格局多极化,亚太成为消费增长主力

出口方面,随着俄罗斯面向亚太输油的管道不断投入使用和美国页岩油气、油砂和重油等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独联体地区和北美洲的石油出口量快速增长,对中东石油一家独大的局势起到了一定平衡。2001年中东、独联体和北美洲三地的出口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为54%、12%、3%,到了2023年三者分别为42%、18%、14%(图3)。

 

进口方面,欧美消费动能下降,亚太地区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贸易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根据BP的统计,2023年全球石油消费量为10096万桶每日,全球国际石油贸易量占石油消费量的70%,其中中日印三国、欧洲和美国进口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29.8%、21.1%、13%,而2011年这一比重分别为26.1%、22.3%、20.2%(图4)。即使是在疫情肆虐的2023年,亚洲也保持了石油进口增长,与欧美形成了明显反差。

 

3. 地缘政治干扰经济化和长期化

产油国受到的地缘政治干扰中,经济强制性措施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以来,导致全球石油断供峰值超过200万桶每日的主要事件中,区域战争相对减少,但经济制裁明显增多(表1)。产油国越来越多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强制性措施,如贸易中止、金融冻结、物资禁运等,从而导致其石油供给受到进入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限制。

 

相比区域战争,经济制裁造成的石油断供强度减小但持续时间变长。过去65年中,因制裁产生的断供最大峰值为260万桶每日,但区域战争导致的最大断供峰值维430万桶每日。时长方面,过去所有区域战争持续均不超过2年,而2018年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已经持续近4年并且还在继续(表1)。受当前乌克兰和俄罗斯紧张局势的影响,市场担忧俄罗斯石油行业受经济制裁影响的程度将会不断加剧,根据高盛的预测,已有的相关措施或将导致最高达300万桶每日的石油断供[3]。

 

展望未来,预计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长期经济制裁会更加频繁。因为通过经济制裁来实现地缘政治目的将比发动区域战争成本更低,打击范围更精准,效果更可控。

 

02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

1. 进口总量跃居全球第一,需求增长受疫情影响小

进口总量方面,中国进口石油已经从亚洲第一变成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进口石油量为630万桶每日,约为印度的1.6倍,美国的一半。到了2017年我国进口量达1024万桶每日,首次超过美国,2023年达1287万桶每日,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经济体(图5),截至2023年,中国进口量已占全球进口量20%。

 

增速方面,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不仅在2011到2023年间保持了年均7%以上的高速增长,2023年仍然同比增长了8.8%(图6),是疫情期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进口国。因为政府及时有效的帮扶政策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复工复产,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受疫情制约不大。

 

2. 对外依赖仍在增加,进口风险得到一定分散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去十年我国对原油的需求不停增加,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55.9%,2015年首次突破60%,3年后再突破70%,至2023年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达到73.6%,10年间原油进口的对外依存度增长了18%(图7)。虽然对外依赖依然在增加,但是得益于我国进口来源地区多元化的趋势,进口风险得到了一定分散。2016 - 2017年间,我国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度指数快速下降,到2023年已经明显低于10年前的水平(图7)。此间,我国对中东和非洲两个传统来源进口的减少,以及对独联体国家、中南美洲、欧洲和北美洲多地区进口的增加,是让进口供应链集中性风险下降的主要原因(图8)。

 

3. 当产油国出口受经济制裁影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具有短期韧性

2018年,当美国重新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时,中伊石油贸易受的影响较小。2017年,中国从伊朗进口了3115万吨原油,2023年,中国依然从伊朗进口了1477万吨原油,对比2017年减少了52.6%,而另外四个伊朗原油的主要出口国同期的损失量分别为日本72.8%、印度74.8%、韩国78.6%、欧盟99.9%(图9)。

 

中国受2018年制裁波及小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其一是中国在伊朗的主要石油公司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少,美国经济制裁无法直接威胁其业务。2023年7月23日,美国宣布制裁中国珠海振戎有限公司及其高管[4],理由是进口伊朗石油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石油禁令,珠海振戎将无法在美国管辖地区内从事外汇、银行、资产买卖等业务。但事后,财新采访的业内专家称“由于珠海振戎与美国当地企业几乎没有贸易往来,此次制裁或将对珠海振戎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5]。反观欧洲,外媒援引2023年德国商务部资料显示,“120家在伊朗运营的德国企业中仅有50%选择继续留在伊朗运营,留下来的公司都面临无法进行跨国转账的巨大挑战”[6]。其二是伊朗在受到制裁后对不惧美国制裁并愿意继续签订合同的进口商打折出售原油,增加了伊朗油对部分中国进口商的吸引力。2017年,欧盟从伊朗进口石油的到岸均价为365.4美元每吨,比同期中国的到岸均价便宜17.5美元每吨,而到了2023年,欧盟与中国的到岸价差已经为负8.8美元,即中国从伊朗买的原油已经比欧盟便宜8.8美元每吨(图10)。

 

03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问题

1. 进口成本陡增,原油进口有大幅减少风险

受国际油价走高的影响,近期中国进口石油的价格急速增长。2023年3月开始,原油进口价格持续攀升,2023年5月出现6年来同比最大涨幅140%(图11),至474美元每吨,截至2023年12月,原油进口均价已达578美元每吨。成品油虽然也因原油涨价而价格上涨,但最大涨幅为121%,涨势不及原油(图12)。进口数量方面,2023年4月到11月,中国原油进口量持续下降8个月,在6月份出现24.5%的同比最大降幅,该持续性下降的时长和幅度都为6年来首次出现(图11)。而成品油进口量在2023年3月到6月期间短暂下降后又回升,暂无异常波动(图12)。当前趋势显示,因国际油价走高带来的原油进口成本剧增远超成品端,国内炼厂炼油利润率迅速收紧,进口数量明显受抑,预计现在的进口价格已经接近国内炼厂利润的倒挂区间,若国际油价受俄乌冲突持续上涨,进口数量将有大幅减少风险。

 

2. 价格歧视依然存在,溢价程度受中东供给波动影响明显

数据显示,2011到2023十年间,中国进口沙特原油和俄罗斯原油的到岸均价大多都高于欧洲从同区域进口的到岸均价,进口溢价依然存在。而且,中国对比欧洲的溢价快速增长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 - 2015年和2018 - 2023年两个时间段,与两次伊朗石油受国际制裁禁运的时间高度重合,说明中国进口价格对中东地区的供给变化比欧洲更敏感。

 

欧盟国家和中国在进口定价方式和进口来源结构两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中国进口价对中东供给更加敏感的原因。合同定价方面,截至2023年,中东和俄罗斯出口原油到欧洲都按布伦特原油作定价基准,而出口到亚洲仍以迪拜加阿曼原油和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作为主要定价基准,即到欧洲是采用销售地标的商品定价,到亚洲按产地标的商品定价[8],两种定价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欧洲的进口价格更贴近其自身的供需情况,而亚洲的进口价格主要反映产地的供需。来源结构方面,在2018年的伊朗石油禁运之前,欧洲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图14),而中国主要依赖包括伊朗在内的中东地区(图15),俄罗斯的石油出口的政治经济环境比伊朗要稳定,俄罗斯的管道油比中东的油轮油运输也更稳定,因而中国的进口商在面临伊朗油源不稳定的时候会比欧洲的进口商要更急迫。

 

3. 产油国受经济制裁时间越长,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受波及程度越大

虽然在2018制裁的前两年,中伊石油贸易展现出短期的韧性,但数据显示美国制裁伊朗对中伊石油贸易的影响随着时间逐渐递增。2023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的贸易量是392万吨,对比2017年的3115万吨减少了87.4%。 

 

导致中伊贸易规模持续缩减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政策和法律工具不停的更新和升级。 2018 - 2023的三年间,美国将对伊朗的制裁措施在三方面做出了变化(表2):一是,将受制裁的行业范围从出口扩大到进出口,伊朗进口能力受到限制的同时,人民币在中伊石油贸易中的流动性也受到了限制。2018年美国经济制裁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出口相关的能源、航运和金融行业,2023年增加了贱金属业,2023年增加了建筑、采矿、制造和纺织业,其中,贱金属是2017年伊朗从中国进口的第三大类商品(进口金额占总金额的11%),而与建筑、采矿和制造高度相关的机器和机械器具则是伊朗从中国进口的第一大类商品(39%)[9];二是,扩大了对需要报告合规记录的金融机构的定义和其所需报告内容的范围,为其将非美国金融实体和相关数据纳入管辖范围奠定了法律基础。2023年6月到2023年2月OFAC通过修订《报告、程序和处罚条例》将非美国金融机构也纳入了需要报告拒绝交易记录的主体,同时二者都需披露在拒绝转账交易记录之外的更大范围的拒绝记录。三是,将监管重点放在受制裁行业的进出口供应链,即重点监管参与从伊朗运输石油或石油产品航运公司、船东、经理、运营商、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实现由点及面的威慑效应。2023到2023年间,美国曾将包括航运巨头中远集团子公司在内的多家中国航运公司列入与伊朗运输有关的制裁名单,随后中远选择合规避险并于2023年获得制裁解除以保护其50多艘国际邮轮业务不受波及[10]。

 

04

政策建议

1. 稳定短期进口价格,防止进口数量大幅下跌

1.1 政府要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加大对国内石油供需平衡的调节力度

第一,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对石油乃至整个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及时有效地发布和解读相关信息,采取适当措施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依法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散播虚假消息等违法行为,保证石油和价格联动性强的整个大宗商品市场预期稳定。第二,持续对石油和互补性强的能源产品从供应和需求两端进行双向调节。若油价上涨压力继续,一方面,放松上游原油进口配额限制,开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