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老师,我不想交新朋友<大学生人际冲突案例2000字左右>

老师,我不想交新朋友

一、事件背景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A,女,性格内向,腼腆,敏感而多疑,不善言辞。父母都是教师,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小A从小被寄养在姑妈家直到读中学才回到父母身边。入学后不久,就有班级同学反映,小A不太合群,她总是一个人在校园里独来独往。她每天早出晚归,全身心投入学习,但学习成绩始终平平。

(二)危机发生背景

该生自述,考入大学以后,自己与班级和宿舍同学经常因为一些日常琐事闹矛盾,她认为是宿舍同学背后跟同学们说她坏话,导致班级同学都不爱搭理她;在学习上小A也是压力重重,为了实现父亲对自己出国留学的期望,尽管自己每天非常努力学习,参加各种竞赛,但仍然拿不到奖。小A感觉很孤独又无助,总感觉生活不那么美好,总喜欢回忆过去的点滴,她对未来没有信心,也有过轻生的念头,甚至萌生过伤害室友的想法。

二、干预过程

(一)第一时间介入,全面掌握情况

小A向辅导员老师倾诉成长经历,以及入学后无法融入新集体的苦闷。小A来自河南农村,父亲是中学历史老师,母亲曾是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国家取消代课教师后,母亲在家务农。由于母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她六岁那年有了弟弟后,父母将刚读小学的小A寄养在姑姑家直至小学毕业,读初中以后,父母才将她接回家。回家后,她总感觉父母偏心,认为父母更关心弟弟的成长,读高中后,特别在高三,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小A开始叛逆、逃课、谈恋爱,经常因琐事跟母亲产生冲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导致第一年高考失利,第二年复读才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小A经常与班级和宿舍同学总因一些小事一直摩擦不断。父亲还期望小A能去美国留学。父亲的这个想法,让成绩并不拔尖的小A感觉压力很大。小A时常感叹父亲为培养自己和弟弟付出辛劳,感觉父亲老了很多,自己却不能为父亲分担而难过。她渐渐的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晚上经常做噩梦,甚至从噩梦中惊醒。

同时,辅导员老师走访了女生宿舍了解小A的情况,同学们反映小A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刚入大学时,小A各方面表现还比较好,但渐渐的同学们发现大家聊天时她总和大家谈不到一起去。时常与同学因为一些琐事发生口角摩擦,每次上课她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下课一个人走,独自去食堂吃饭。独来独往的她在同学们眼中是个“怪人”。父母期望小A能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出国留学,但是小A内心其实并不想出国。为了父母的期盼,小A学习更加刻苦,每天学习早出晚归。晚上一个人学习到十二点钟,早上为了早起,自己买了三个闹铃,每天早上六点半三个闹铃依次响了,响了5分钟左右,小A还没被闹醒,但室友们都被她的闹钟闹醒了。室友多次跟她提意见,她态度冷漠,依旧我行我素,因此室友们对她很反感。尽管小A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成绩依旧平平,仅获得过一次三等奖学金。

(二)科学研判,精准干预

1.分析危机原因

(1)痛苦的成长经历。小A从小在姑妈家寄养,尽管姑妈对她疼爱有加,但这种成长环境让小A很小就懂得察言观色,懂得如何取悦大人,如何引起关注,不会随意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她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表现不好,让大人生气,自己生活得很压抑。痛苦的成长经历使小A形成了争强好胜,自私偏执,多疑,追求完美的个性。

(2)认知偏差。小A坚信因为自己是女生,父母才将自己送给姑妈,导致自己童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每次与室友发生意见分歧或矛盾冲突,小A就固执的认为是室友们在故意刁难或为难自己,还背着她跟别人说她的坏话,因此她对室友们恨之入骨,甚至萌生过杀室友的冲动。

(3)人际交往能力缺陷。小A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其学会察言观色,敏感多疑,学会讨好大人,形成了小A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自私的性格,使其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相处。进入大学后,尽管小A积极表现,但总是因为一些小事与班级和宿舍同学摩擦不断。小A一不顺心就当着大家的面发脾气,同学们对她都很失望,都尽量远离或回避她。

2.采用心理干预技术开展干预

针对小A的情况辅导员老师制定详细的干预方案,对其进行分阶段咨询干预。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倾听和提问技术,引导小A重新认识自身非理性的观念,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约1个月,辅导了2次;第二阶段,采用认知治疗法,帮助小A重新建立新理性观念,对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一阶段最为关键,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往往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话来改变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帮助小A认知重建辅导了5次,持续时间6个月;第三阶段,采用了支持技术,巩固咨询干预结果,并引导其对未来做出合理规划。该阶段持续时间2个月,约谈辅导了3次。

3.寻找其他干预力量

(1)家长干预。在掌握小A基本情况后,辅导员老师把小A的家长请到学校,并将小A的心理档案交给家长查阅,包括入学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日常谈话记录,以及心理异常情况档案。在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后,老师对家长提出几点要求:一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多关心关注并积极鼓励小A,不要盲目对孩子施加压力,比如逼她出国留学。二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特别是母亲要改变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努力营造宽松亲和的家庭氛围,使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三要带孩子去医疗机构的心理科进行全面检查,以便辅导员老师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干预。

(2)老师及班级同学的朋辈干预。针对小A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的情况,辅导员老师找到系主任,跟他们通报小A的情况,请老师对她给予积极关注和引导。此外,辅导员老师还安排班长和小A的好友李某时常邀约她参加同学们的集体活动,引导她如何与同学们相处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家长、辅导员老师、朋辈的干预下,并经过多次心理咨询后,小A低落情绪逐渐好转,抑郁的状态也得到缓解并逐渐消除,开始以积极心态投入学习生活中,渐渐的她开始主动融入班级,并与同学交流。

三、干预效果

辅导员老师定期对小A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她没有再出现过强烈的悲观情绪和消极念头。她的母亲也逐渐转变对她教育方式,母亲经常电话或视频联系她,父亲没有再强烈要求她出国留学,而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