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名人传 <托尔斯泰索菲亚>

辛峰 十点人物志

领读 | 辛峰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名人传》。

昨天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在写作上的三个时期的成长,关于小说《童年》的写作背景,在高加索地区受自然主义的影响,还有在战争中接受的蜕变。显然,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想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我们将继续阅读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接下来他又将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文字收获呢?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爱情与婚姻

多年来,托尔斯泰一直和比尔斯一家相处得十分友好,相继爱过这个家庭里的四个女人。最后,他真正喜欢上的是他们的二女儿。但对此他并不敢承认。

当时,索菲亚·安德烈耶芙娜·比尔斯还是个孩子,只有十七岁,而托尔斯泰已经三十出头,看上去就像个老头儿。他也知道没有理由将自己疲惫、污秽的生活强加在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身上,和她这样生活在一起。

于是,他隐忍了三年。后来,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托尔斯泰记述了自己是如何向索菲亚·比尔斯求爱,以及她是怎样回答他的——他们俩用粉笔在桌子上写出了难以启齿的词语的首个字母。

托尔斯泰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一样,他强烈想把自己的日记交给他的心上人,以便让心爱的人完全明了他过去的所有事;而索菲亚则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基蒂,心中深感痛苦。

1862年9月23日,他们喜结连理。

婚姻,对托尔斯泰来说,给他带来温馨的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烦扰,但这的确是他喘息的一个机会。当时慵懒的他身患疾病,并且厌烦自己,而且还厌烦自己的努力。

在最初的几部作品获得辉煌的成功之后,迎面而来的便是批评界的沉默以及群众的淡漠。他高傲地装作很高兴的样子。

“我的名声已经失去人心,这使我郁郁寡欢。但是现在的我,心情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话要说,而且还要大声地说出来。至于公众,随便吧,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

这只是托尔斯泰的自吹自擂,其实他也无法把握住自己的艺术。毫无疑问,他能够娴熟地使用文学工具,可惜他并不知晓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就像他在《波利库什卡》中提到的:“这是一个熟练地掌握自己的笔的人,在遇到一个题目后,就能写出连篇废话。”

最终,托尔斯泰的社会事业失败了。1862年,他辞掉了地方仲裁员的工作。同年,警方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搜查,把整个城都翻了一遍,而且还查封了学校。托尔斯泰当时并不在,他实在太疲劳了。

巨著的诞生

结婚以后最初的日子,托尔斯泰尽情地享受着家庭生活,而且对一切事物都付诸一种激情。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对他在艺术方面的影响也是十分宝贵的。她是个很有文学才华的女性,但她却如此评价自己:她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夫人。

可见,她始终将丈夫的事业挂在心上。平时,她会同他一道工作,将丈夫的口述记录下来,并且誊写他的草稿。她竭力保护着托尔斯泰,使其不受宗教魔鬼的侵扰,因为这可怕的幽灵正不时地唆使他置艺术于死地。

她还竭力让他把通向社会乌托邦的门关闭。她激发着丈夫身上的创作才能。除此之外,她还用女性的心灵为这个天才带来了最新最丰富的源泉。

除了在《童年》和《少年》中描写了一些漂亮的女性外,托尔斯泰的初期作品中,几乎找不到女人的地位,即使有,也是次要地位。在索菲亚·比尔斯的爱情影响下所创作的《家庭幸福》中,女性形象显现出来了。

在随后的著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少女和女人,故事中还洋溢着一种热情的生活,这是胜过男人的生活。在大家看来,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好像成了丈夫的模特,不仅愿做丈夫在《战争与和平》中的基蒂的原型。

不仅如此,她还向丈夫倾诉她的独特视觉,成为他可贵的、谨慎的合作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某些篇章,也许正是出自一个女人之手。

在婚姻的恩泽下,托尔斯泰尝到了十年至十五年、久违了的和平与安全。有了爱情的呵护,他便可以悠然闲适地幻想,将想象变成现实,即创作出了凌驾于十九世纪小说之首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可以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这一时代最博大、宏伟的史诗,它是现代的《伊利亚特》。其中蕴含着众多的人物和情感,在波涛汹涌的人类汪洋上,翱翔着一颗崇高的灵魂,在平静从容地鼓动和阻遏着一阵阵的暴风雨。

总体来说,正如我所指出的,本书中女子的性格要比男子的性格高出许多,尤其是书中的那两位英雄的性格——托尔斯泰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别埃尔·比基多夫的性格是脆弱绵软的,埃尔特里·普尔可夫斯基却是炽热刚烈的。他们是缺乏主见的人,他们永远摇摆不定,裹足不前。

有人会说,这正体现了俄国人的特点。可我却发现,还有一些俄国人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屠格涅夫曾指责了托尔斯泰的这种停滞不前的心理。“没有真正的发展。永远是迟疑的,立场不够坚定。”当然,有时托尔斯泰也认为自己为了历史的画卷牺牲了个人的性格。

事实上,《战争与和平》的伟大,就在于它呈现了整个历史时代,在于对民族的变迁与民族的战斗的追述。书中的真正英雄是人民:而在他们身后,也同在荷马的英雄们一样,有神明的引导。

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引导群众的无穷小”,是一种“无穷”的气息。一种潜藏的命运之神使各民族盲目的碰撞的那些声势浩大的战斗,具有一种神秘的伟大。除了《伊利亚特》,更让人想到印度的史诗。

《安娜·卡列尼娜》与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与《战争与和平》这两本书,成为托尔斯泰成熟创作时期的顶峰之作。尤其是《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更加完美的作品,因为它是在一个艺术行当更加有信心的思想支配下完成的作品。

这个思想背后蕴藏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就其而言,纯净的心灵世界已经没有任何秘密,只是其中缺少《战争与和平》里那种青春的火焰,以及朝气蓬勃的热情。托尔斯泰已经无法再有那样的激情了。

新婚燕尔的暂时宁静已经消失殆尽,在他心爱的人为他创造的爱情和欢快的艺术氛围中,精神上的焦虑和烦恼又悄悄地渗入了。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更直露地将自己的精神、人格和哲学思想灌输到人生景观之中。

书中的列文可以说是托尔斯泰的化身。他不仅将自己那既保守又民主的思想、乡村贵族蔑视知识分子的反自由主义思想赋予了列文,他还把自己的生命赋予列文。

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以及他俩婚后几年的生活,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连列文兄弟的死也是托尔斯泰追忆弟弟德米特里去世的一段回忆。

书中的最后一部分,虽然有些画蛇添足,却让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当时被种种困扰折磨的心境。若说《战争与和平》的结束语是展开下一部作品的艺术性过渡,那么《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尾却是两年后,在《忏悔录》中表露出来的精神革命的过渡。

在这本书中,他不止一次地讽刺或以激烈的形式抨击当时的社会现状。突然,死亡向这些社会上的陋习投下一束光芒,面对奄奄一息的安娜,故作高傲的卡列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

这里没有生命,世间万物都是造作的心魂。但这一道具有基督徒宽恕的爱的光明投入其中,令这三个人——丈夫、妻子、情人——顿时发生了变化。所有的灵魂都变得质朴、正直。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爱情与婚姻、他最重要的两部作品的诞生,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与托尔斯泰自身生活的关系及其创作背景。

图源:1948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