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信阳名称历史由来<信阳的历史文化>

信阳名称历史由来

信阳,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茶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东连安徽,西、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豫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科技、军事中心。

信阳宜居宜业,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美誉。楚文化与古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信阳独特的人文气质。信阳是理想的宜居之城、旅游之城,也是全国唯一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历史沿革

信阳地区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西周时期,今信阳地区分布着弦、黄、蒋、息等诸侯国。[1]

战国时期,平桥区曾为楚国别都。

秦代以郡辖县,今信阳的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境内设5县,即: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李集、西阳县(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今淮滨县境内)、息县(今息县境内)、城阳县(今平桥区长台关)。

汉沿 秦制,今信阳地区仍属九江郡,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且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今潢川县)、轪县(今光山县境内)、 黾县(今罗山县高店)、钟武县(今平桥区中山铺)。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 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

三 国时属魏国。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 关),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浉河区境内)。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

南北朝时,今信阳地区分别属于宋、齐、梁。

唐代为申州、光州,属淮南道。

北 宋时期,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县、罗山2县。今信阳地区分别属光州和信阳军,北宋初年义阳(今信阳市区、罗山县)改称信 阳军,一直延用至今。光州(治所在今潢川县)辖固始、定城、光山、仙居(南宋时省入光山县)4县。原殷城县先改称商城县,后废县改为商城镇,并入固始县。 南宋时信阳军属荆湖北路,光州属淮南西路,南宋时期光州始终属于宋金拉锯战南宋一侧,为南宋人民抗击金人南下的前沿阵地。

元代,蒙古人打败南宋之后,今信阳地区划入河南江北行省。光州辖县不变。改信阳州置,治所在信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信阳府,十五年复为州,二十年徙治罗山县(今河南省罗山县)。明初复治信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罗山、信阳等县市地。属汝宁府,辖县不变。

明代,信阳州辖罗山县、确山县。清代,信阳州领罗山县,康熙九年(1670)置南汝道,驻信阳州,领南阳府、汝宁府、汝州。

雍正二年(1724)增领光州;十三年(1735)汝州另属,更名南汝光道。

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领淅川厅,更名南汝光淅道。[2]

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

搜集信阳大小事,带你玩转信阳!信阳小城生活官方微信公众号:xinyang965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