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曾因煤而兴、如今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淮南怎么了?<淮南很乱吗以前>

曾因煤而兴、如今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淮南怎么了?

作者 | 张明轩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实习生

安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经济增速最快和最慢的城市都在安徽,省内各市的经济状况出现明显断层。合肥独一档,其他城市呈现出南北差异偏大的特点,而合肥南北接壤的两座资源型城市——淮南和马鞍山两座城市,就是这种现象的缩影。

淮南和马鞍山。两座城市的兴起都与矿产有关。1949年淮南矿区设立,1950年淮南建市;1953年马钢成立,1956年马鞍山建市。可以说,建设年代对于煤钢的需求造就了两座资源型城市的崛起,也对两座城市的产业影响至今。

今年前三季度,马鞍山GDP为1854.11亿元,名义增速18.58%,领先全省各市;淮南市GDP为1068.07亿元,名义增速11.06%,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从增量来看,马鞍山的GDP增量也是淮南的两倍有余。财政上,马鞍山前三季度财政收入161.2亿元排名全省第四,同比增长26.5%,是前三季度安徽省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城市,淮南仅有88亿元,同比增长2.2%。

淮南,怎么了?

图源:山川网

能源之城的兴衰

“华东的煤,一半在安徽;安徽的煤,七成在淮南。”淮南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却从来不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因为淮南的煤实在太多了。

根据《淮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3年)》数据,淮南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138.07亿吨。按照2023年淮南原煤产量5730万吨的产量计算,淮南的煤炭还能挖240年,这还不算未来可能的新增探明储量。

淮南煤炭资源的开发可以上溯至明清时期。彼时淮南地区的上窑山、舜耕山等地便已经有民窑、官窑开发地表露头煤。清末民国,淮南的煤矿开采呈现持续化,规模化的特点。至淮南解放,煤矿局共有九龙岗东矿、西矿、大通、八公山等4个矿场,年产煤121万吨。

建国后,淮南因煤而兴。1950年,中央燃料工业部淮南矿务局成立,经过1953年至1965年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淮南煤矿成为当时全国五大煤矿之一。1984年,淮南和青岛、无锡、唐山等城市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

然而淮南对能源的依靠在逐年开采中变为了依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淮南的煤炭产业如今依旧是城市的支柱性产业,产业升级仍然任重道远。随着煤炭产业的衰落,淮南的经济增速也进入了慢车道。2014年,淮南市成为全省16个地级市中唯一一个GDP负增长的城市。2015年后,淮南市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势头,但失去了往日高速发展时期的风采。2023年前三季度,淮南的GDP排名全省第12位,在其后紧随的是两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和铜陵。

制图: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

煤炭产业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淮南的采煤沉陷区高达42.54万亩,累计搬迁居民17.4万人。除去搬迁居民所需要的高昂成本,采煤塌陷区的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也是另外一笔巨大的投入。“人随产业走”,产业发展乏力,淮南同样也陷入人口流失危机,根据七普数据,淮南的常住人口相比六普时减少了30万人左右,下降9.23%,年平均下降0.96%。

顾桥镇的采煤沉陷区成了一片一万多亩的湖泊。过去,这里是四个村子的土地。图源:新京报

如今的淮南既不像转型成功的资源型城市,在新的发展道路上大显身手,高速增长,又不像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无所依靠。淮南目前还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但继续依赖煤炭并非长久之计,在去产能和实现“双碳”长远目标的现实要求下,转型是“必然”。

转型之路

淮南当然思考过转型,并且为之做了很多努力,并且先从仰赖已久的煤炭开始。尽管新能源的呼声高涨,然而受限于成本较高、出力波动等现实因素,火电的地位仍然稳固,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电力对煤炭的依赖也是肉眼可见,在江浙沪电力自给率偏低的情况下,淮南的煤炭资源对于整个长三角依然至关重要。然而,淮南还是从煤炭开启了一条坚决的转型之路。

2023年,淮南关闭5对煤矿、退出产能1495万吨,这已经不是淮南市第一次退出煤炭产能。当年淮南原煤的产量是5730万吨。而在2012年,这个数字是9142万吨。在这个过程中,煤炭的上下游产业成为接续替代的选择,煤层气和多种化工产品发展蓬勃。以退为进,从煤炭一隅进化到煤电化气全产业链,这为单一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产业赋予了新的生机。

工业过重而第三产业不足,也是淮南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这一问题也随着煤炭企业的优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缓解。自2004年至2015年,淮南的第二产业比重始终高于第三产业。十三五期间,淮南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1.8:44.8:43.4优化调整至2023年的10.6:39.4:50,“二三一”的格局,逐渐被打破。

制图: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

大数据是淮南表现亮眼的新兴产业之一。2016年8月,淮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成为“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这是安徽唯一的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8年,安徽大数据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落户淮南;2023年探索建设安徽省大数据交易中心;2023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淮南市成为安徽省唯一参会的地级市。2023年前三季度,淮南大数据基地实现产值(营业收入)68.5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27.5%,距离年度百亿大关,似乎也越来越近。

新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作愈发紧密,而这也往往能够为一些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点也在安徽省内其他城市得到了体现:处在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中的滁州和马鞍山近几年迎来了快速发展,GDP逐渐走在了省内前列。而随着徐州都市圈越来越清晰可见,淮北也将在政策规划的引领下同徐州“双向奔赴”。

对于淮南而言,距离较近的中心城市是省会合肥。“合淮同城化”是淮南近年来主要推动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合淮产业走廊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得以开展。淮南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了“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概念。不过合肥仍然处在一个提升省内首位度的过程中,对于周边的带动作用和外溢效应还有待提升。

合肥 日暮天鹅湖

“淮蚌一体化”也是一个提出已久的概念,不过从已经形成的产业链条如“淮南煤化工—蚌埠新材料”来看,两座城市的合作更像是优势之间的互补,并非产业转移和单向投资。并且在部分园区发展上,还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因而目前来看,蚌埠对淮南发展的影响更像是“互动”而非“推动”。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江苏、浙江的8个市、区将与安徽8个市结对合作帮扶。根据方案,帮扶淮南的,是上海市闵行区。

早在2023年10月,淮南市政府就已经与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建立友好市区,确立了高层互访、协调联络合作机制。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产业联动发展、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合作、教育卫生合作、绿色农产品合作、人才交流培训、党建交流合作等七大领域,开展多层次战略合作。

闵行是上海的工业重镇,也是老工业基地。一五计划时期,闵行就建成了以机电产业为主导的闵行工业区。1958年后,闵行建成了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四家大厂,这便是为人所熟知的“四大金刚”。中国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世界上第一台12000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均出自闵行。

浙大与上海电机厂共同研制的双水内冷发电机 图源:浙江大学

现今的闵行有国家级开发区5个,市级园区3个,产业基地2个,产业区块5个。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漕河泾分园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闵行分园。对于淮南而言,一方面,产业承接或许能为淮南带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