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敦刻尔克不为人知真相:英军率先偷偷撤军,剩法军坚守<敦刻尔克盟军损失舰船>

敦刻尔克不为人知真相:英军率先偷偷撤军,剩法军坚守

简单来说,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联军,英国人占绝大多数,而留下来掩护联军后退、等死、被俘虏的4万抗击部队,几乎全是法国人。

英国人的做法逻辑是:

哥们,不好意思,我有事先撤了,你再坚持一会,帮我顶一顶德国人,我走先!

哦,电影上的光辉形象,传说中的伟大盟友,原来是这样的。

电影之外的真相:我有事先撤了!

起初,就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40万英国远征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渡海和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联军一起狙击纳粹德国,然而英国人很快发现,短短十几天间,德军就以霹雳般的闪电战横扫千军,打得比利时、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军队屁滚尿流。

眼看形势不对,为了避免大英帝国最后的陆军精锐被德军围歼,就在希特勒发起西线战役十天后,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陆军上将:约翰·戈特勋爵,偷偷瞒着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法国人和比利时、荷兰军队,下令英军偷偷后撤到敦刻尔克的海边等待后撤。

5月20日,戈特上将先下命令,将27000多名英军的非战斗人员,偷偷通过敦刻尔克的海港,撤退回了英国。

英国人,把这场起初偷偷瞒着其他联军的撤退计划,随意地命名为:“发电机”计划,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大名鼎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剧照:为了保存实力,英军试图抛弃“盟军”、自行开溜。

5月26日,已经决意后撤开溜的英军戈特上将,终于接到了英国陆军大臣艾登发来的授权电报:“在此等情况下,你唯一能选择的途径,就是边战斗边往西面撤退,格拉芙林以东的所有海滩和港口,将用来作上船之用。”

在电报中,英国陆军大臣艾登还特别嘱咐了英军统帅戈特上将:

“显而易见的是,你千万不可和法军以及比利时部队,讨论此一军事行动(指发电机计划)之可能性。”

尽管在战争爆发后接连溃败,士气也低落,可毕竟是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在前线,法国剩下的十多万陆军部队仍然在拼死抵抗。

5月21日,从马奇诺火速赶往前线,担任法军新指挥的法军总司令贝森将军,就奋勇地鼓励部下说:“不再存在撤退或者仅仅防御的问题,我们必须进攻、进攻、再进攻!”

可5月23日,英军部队偷偷撤出了位处阿拉斯的前线阵地,这使得热血沸腾的贝森开始发觉形势不妙,可法军仍然不愿意相信,英国人会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抛弃他们而去。

可事实确实如此:前一秒还信誓旦旦声称要跟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一起,誓死抗击德军的英国人,眼下里,已经从敦刻尔克偷偷开始撤退了。

▲大撤退,在英军的秘密中开始。

就在英国人开始正式执行“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后的第二天,1940年5月27日,派驻伦敦的法国海军代表团团长奥当达尔中将等人,在前往跟英国海军了解情况时,才目瞪口呆地获悉,英国人已经不是在考虑“撤退”问题,而是已经在撤退了:

5月21日:英军先是偷偷撤回了27000人回到英国;

5月26日:英军又偷偷撤退了3373人的部队回国;

5月27日:英国人又瞒着其他“盟军”,偷偷从敦刻尔克海港,撤退了13948名士兵回国。

5万人的英军部队,已经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盟军”还在懵逼、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偷偷撤退、返回英国了。

英军:一起撤退?好吧!

大事不妙。

5月28日,奥当达尔马上紧急乘坐飞机返回法国,向法军负责人当面汇报英国佬背信弃义、偷偷撤退的致命事实。

而这,就是所谓英国与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盟国“荣辱与共、同舟共济”、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真实历史的开端。

眼见自己偷偷开溜已经是“纸包不住火”,英国人只好无奈地对法国、荷兰、比利时“盟军”说:好吧,那我们就一起撤吧!

▲敦刻尔克大撤退战役图。

在后世一本正经的辩护和好莱坞的电影中,英勇无畏的大英帝国海军,以决绝、勇猛的自我牺牲精神,拯救了大英帝国陆军,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的最后陆战精锐,可历史残酷的真相是:

英国人一开始,只是想自己偷偷开溜,只是迫于无奈被发现后,为避免被骂背信弃义,才迫于压力、硬着头皮,带着其他“盟军”一起实施了大逃亡。

对此当时的英国远征军第2军军长布鲁克就直观地说,在当时的残酷事实是,英军自己都自顾不暇,他估计后撤军队人数有限,不要说帮忙撤退其他“盟军”,“假如能拯救四分之一的英国远征军,那我们就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了!”

试图偷偷保存实力、航运能力有限、担心自己后撤引起混乱,这才是为什么英国人从一开始,并不打算告诉其他“盟军”,而是自己偷偷先行开溜的根本原因。

大英帝国优先:法国人,你们挺住!

但是历史展现了它的神奇之处。

由于希特勒误判军情,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加上1940年5月26日-6月4日共9天时间,敦刻尔克一带经常大雾弥漫,致使德国空军经常无法实施准确空袭;以及英国空军顽强掩护等原因——因此,在英国海军广泛征集军舰、民船一起进行大救援的背景下,33万盟军部队,竟然神奇般的得以在短短的9天时间内,渡过英吉利海峡,从而躲过了德军后来发起的毁灭性围歼。

在这场英军密称为“发电机”计划,后世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中,起初,英国人卑劣地试图偷偷开溜,然而在撤退的中后半程,英国人终于英勇地参与到了挽救其他盟军部队的战斗中。

据统计,英国皇家海军在参与“发电机”行动的848艘大小船只中,共有240艘军舰和船只被德军炸毁或是因故沉没,另有45艘舰船遭受重创;而在为时共9天的掩护大撤退的空战中,英军共损失了177架飞机,另有100多位飞行员英勇战亡。

▲盟军部队,在敦刻尔克的抢渡中,奋勇抗击德军的轰炸。

最爱君无意掩饰英国人起初的卑劣,但也衷心钦佩英国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后半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和战斗精神。

在人员伤亡方面,在为时9天的大撤退中,约有3500名英军在海上的撤退过程中和海滩上阵亡;另外,共有224686名英军撤退回到英国。

是的,在英军看来,这大部分是英国人的船;撤退,当然是英国人优先。

与此相对,则是只有约9万名法军,和3万多名比利时、荷兰“盟军”得以撤退回到英国,在他们身后,则是4万法军为了掩护盟军撤退,与德国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最终法军在英勇抗击、阵亡6000多人后,剩余的军士全部战败被俘,他们,此后在德国的战俘营中备受折磨,很多法军士兵最终痛苦死去。

法兰西的绝望:来不及撤退的士兵

1940年6月4日,天快亮前,就在德军即将发起总攻之前,法军第32师师长吕卡少将和他的参谋人员,准备搭乘英国陆军的“鸽子”号快艇离开,就在这时,敦刻尔克的堤岸和栈桥上,仍然聚集着无数等待撤退的法军,但他们,已经无法撤退了。

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洛德,记载了这生死诀别的最后一幕:

“当吕卡将军准备离去时,一千名法国士兵在4英尺深(约1.2米)的水里立正。很明显,他们将被丢下来——不再有逃离的机会——然而没有一个人离队。他们依然站着不动,火焰的亮光,在他们的头盔上照耀着。吕卡和他的参谋人员走到码头边上,转过身来,咔擦一声立正,向士兵们敬以最后的军礼。”

第107号鱼雷艇,则是最后一批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之一。

天亮前,107号鱼雷艇的艇长卡梅伦上尉,沿着海岸对港口做了最后一次巡查,当他望着在东边的堤坝上,仍然在静静地、无望地等待着的、一大片法国部队时,卡梅伦不禁黯然神伤,他后来回忆道:

“整个情景,充满了完结和死亡的感觉;一场大悲剧,宣告落幕了。”

▲剧照:来不及撤退的法军士兵们,等待他们的,将是残酷的命运。

侥幸能够跟随英国人撤退的9万法军,在精疲力尽、饥肠辘辘抵达英国后,由于担心这些法军哗变,英国人很快就将他们全部缴械,并用火车运往索尔兹伯里附近的泰德沃斯军营集中。

这些侥幸撤退的法军,除了大约2000人由于伤病等原因滞留英国外,其他8万多人在短短几天后,又被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和普利茅斯送回法国继续参加战斗。此后,他们在德国人的坦克碾压和迅猛攻击下,几乎全部战败被杀或被俘。

命运跟他们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尽管法军以为,他们幸运地从敦刻尔克成功逃亡,然而死亡和被俘的厄运,最终还是笼罩了他们。

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的第14天,1940年6月22日,法国最终战败投降:体面一点、对外的说法是,德法两国,签订了一个“停战协定”。

残酷的真相:幸运的结局

另一方面,经历九死一生、溃败逃亡回到英国本土的英军士兵,则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英国的报纸几乎一边倒地称赞英军在“发电机”行动中,所展现出的战斗技能和勇气,在当时,英国全国都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情,以致于英国民众感觉自己的国家和军队,好像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回来。

对此,后来名扬天下的蒙哥马利将军在回忆录里写道:

“在英格兰,真正的麻烦在于,人民还不理解已发生事件的全部意义,以及今后还可能发生什么。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逃生这个事实,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军的伟大胜利。我记得许多人和我一样,看到一些英国军人衣袖上绣着彩色的花纹,标着‘敦刻尔克’的字样,在伦敦和其他地方逛来逛去,(我)感到十分厌恶。他们自以为是英雄。公众们也这样认为,他们不了解英军在敦刻尔克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剧照:英军将一场大溃败,渲染成了一次英雄式的“凯旋”。

丘吉尔对此也保持着警惕,此后他一直拒绝向撤回的英军颁发奖章,在此后面向议会的发言中,丘吉尔警告说:“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

是的,假若后来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战,仅仅依靠英国人,二战的历史,或许将是更残酷的结局。

幸运的是,盟军和我们,最终还是胜利了。

而敦刻尔克,则在后世的渲染中,被描绘成了一场史诗般的大撤退和大胜利。

当观众还沉浸在电影中的场景时,做梦的人,是不是,该醒醒了?

参考文献:

常子仪:《奇迹般的撤退:敦刻尔克战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刘恒:《二战目击者:敦刻尔克大撤退》;哈尔滨出版社2013年版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