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收入分配差距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在研究收入分配差距时,选择何种指标度量这种差距也是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4月9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五期收入分配讨论班上,中国证监会杨耀武博士后与博士研究生黄昊、梁银鹤、王灿、陈雨露、王琪、王龙讨论了衡量收入分配状况的三种主要指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以及极化指数。

基尼系数是在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度量收入分配、支出、消费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考察既定分布的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包含面积之比,其取值范围为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的程度越大。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而当基尼系数超过0.5时,则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泰尔指数是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计算出的衡量个人或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泰尔指数作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测度指标具备良好的可分解性质,即将样本分为多个群组时,泰尔指数可以分别衡量组内差距与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且其对上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很敏感的特点与基尼系数只对中间收入水平的变化敏感的性质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然而,不论是基尼系数还是泰尔指数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它们只能测量某个分布的总体非均等状态,但并不能解释这一变化是由怎样的结构变动引起的。例如,当基尼系数或泰尔指数上升时,仅仅基于这些系数并不能了解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因为高收入人群的比例增加了,还是低收入人群的比重增加了,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极化指数则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这种结构变迁。

极化指数是沃尔夫森于1994年提出的用于衡量收入分配两级分化程度的指标。他认为收入的两级分化并不是两级之间收入水平的极度扩大,而是总人口中穷人和富人所占比例都在增加,中等收入的人数比例减少的现象。与基尼系数类似,极化指数的取值也在0到1之间,极化指数为0时,表示两级完全没有分化;极化指数为1时,表示两级完全分化。

实践表明,极化指数和基尼系数(或泰尔指数)的趋势不一定相同。例如,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极化指数都有所上升,这意味着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有学者指出,这种差距的扩大是因为在这一时间段内高收入人群的比重虽然变化不大,但他们的收入快速增长,从而使得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的比重上升了。但是2008年后,两者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趋势。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9年起逐年开始回落,从2008年的0.491降至2015年的0.462,这是否反映了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正在逐步缓解呢?经有关学者测算,这不是一定的情形。

2008年后的极化指数依然在上升。这是由于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减少,开始向两级分化,即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比重都上升了,出现了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状况。因此,中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程度愈演愈烈。如果只用基尼系数来度量收入分配差距,就会忽略两极分化的效应,那么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描述、趋势预测和政策建议也无从说起了。这一问题的启示是,研究收入分配差距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度量标准,而是需要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相互印证,全面地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演化趋势。

目前,就国内关于收入分配差距测度的研究而言,在理论方面,学界关于基尼系数等方法的理论探讨(如洪兴建,2005,2008;戴平生,2013)虽有进行,但是程度有限。而在应用方面,主要还是采用基尼系数方法(如胡志军,2011,2012;杨耀武,2015),泰尔指数以及极化指数方法虽有应用(如彭定贇,2013;温娇秀,2013;龙莹,2015)但是应用范围相对较少。总之,收入分配差距指标方面理论研究的迟缓是限制收入分配方面研究继续深入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收入分配差距测算的研究还没有被充分发掘。

(赵晓军   供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