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文学的天空与“部落”<关于文学部落>

文学的天空与“部落”

关键词:文学 天空 部落

无论文学天空的边际线如何变化,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来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既是某种新的文学形态和 “部落”能否进入文学天空的通行证,也是文学为自己的边界画出的一道红线。

新年伊始,在上海《收获》杂志社举办的一场名为“无界对话:文学辽阔的天空”的论坛上,传出了一些既启人思考又令人欣喜的信息:曾经看似泾渭分明的严肃文学、网络文学、公号写作等,正在逐渐打破单一“部落”的边界,从曾经的“敌视”走向现在的“取经”,彼此的融合在加速;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会出现一片“无界”的、广阔的天空?

在我看来:这些个信息既涉及文学的一些通识,又关乎对某些文学现象的具体评判。确有必要沉下来思考一番。

文学从自立门户起,其天空的边际线从来都是在有条件的限制下持续拓展:不变是拓展,变化的只是拓展的宽度与速度。

当我们直面文学这个历经数千年沧桑的既古老且年轻的对象,关于它边际线的尺度如何把握似乎已是一个通识性的问题。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种的文学,在它诞生之初其边际线曾经何等辽阔,人类早期无论中外都一度将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或文献统称为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限大的疆域开始被收缩,但文学与史学和神话间依然浑为一团,那时的文学往往是对历史与神话的记载;而用今天眼光来反观所谓纯粹的文学在中国则要到周时才开始出现,比如《诗经》。在这样一个远古时期,文学的边界虽在缩小但边际线的轮廓却逐渐明晰。再往后,文、格律诗、词、曲、小说等文学形式相继出现并先后在汉及汉以后的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渐次达到某种高峰,文学的边界也随之呈现出持续的开疆拓土之势。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学的边际线无论是收窄还是拓宽,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则是有了共识,即那个能够被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就是运用虚构与想象,使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这种艺术方式就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来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两个独特”恰恰就是对文学内在品质的一种要求,与文学的外在样式和形态无关,与所在“部落”的出身与介质无涉。这既是某种新的文学形态、新的文学“部落”能否进入文学天空的通行证,也是文学为自己的边界画出的一道红线。

我之所以老生常谈地回述一下这段近乎通识的有关文学边际线演变的历史,无非是想说明两点:一是文学天空的边际线从来都不是固化的,持续地、或快或慢地开疆拓土是它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其二,文学能否抵达那种“无界”之界的境界一时恐怕还很难讲,问题并不在于那些现有的、新兴的所谓“异质异类”文学能否闯入文学天空的边际线,而在于这些个“异质异类”是否具备了上述的“两个独特”的基本要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两个独特”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既与它的体量大小无缘也和它能否被翻译成几种语言无关。如同本人多次在相关场合与相关文字中反复说过的那样: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作样式,固然为文学提供了不少新因子,确实值得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但现有网络文学的体量之大、作者之众无论如何都不足以成为网络文学总体上就是优质文学就是文学未来的一种佐证,衡量文学的品质如何从来就不存在一个人多势众的标准。还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现在又有人将几部网络文学作品被译成了几种外文而引以为它的重大成就,甚至将其作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这同样也是一种极为外在与皮相的认识。作品能够被译成外文的原因有许多,但绝非只是因为它的优秀,这种近乎常识的道理实在不值当在这里饶舌。

“部落”从来都是在总体尊重文学边界原则的条件下亮出自己的“一招鲜”,而这个部落中的某些成员则总是会将这“一招鲜”提升到某种高度。

所谓“部落”这个本意是指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某个群体的概念在这里显然只是一种借用。抽象地说,在文学天空辽阔的边际线中完全可以依据不同的维度、不同的逻辑来划分不同的“部落”,比如风格、流派、地域、题材、体裁;比如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公号写作……但当下使用“部落”其所指我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