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温榆河公园系列之四<内部交通分析图>

温榆河公园系列之四

图1 多视角交通规划思考

3、温榆河公园交通规划要点

公园交通系统必须注重内外协调:其中对外交通体现公交优先,构建集约高效、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内部交通以绿色出行为主,构建舒适安全、活力多样的内部交通网络,成为生态友好示范区。

通过交通承载力测算,预留必要通道满足城市交通正常运行; 依托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线网,改善公交服务水平,减少小汽车依赖; 尽量依托周边组团交通设施为公园提供多样交通服务,减少绿色空间占用; 公园范围内仅设置必要交通设施,并保证生态性和智慧性。

3.1

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公园客流预测,完全建成后公园平日客流量为5-9万人,周末和节假日客流量达到10-15万人。客流主要来源以中心城方向居多,游客到达方式以小汽车和公共交通方式为主。

3.2

道路系统规划

保留必要交通走廊

通过区域交通承载力测算后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公园周边以功能组团用地为主,影响区域内交通出行需求总量较大;而公园交通量仅占区域总交通出行的不到1%,其中工作日仅有0.2%的公园交通出行比例。因此规划要求保留串联区域的重要过境通道,保证三区各组团之间的正常交通需求。

图2交通承载力对比分析组图

研究范围内现状交通走廊基本形成,高等级道路实现率较高,规划需保留必要过境交通通廊以保证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研究范围内交通廊道以过境交通为主,路网密度不到1km/km 2 ,其中仅有一条为新建廊道,其余均为既有道路。

注重公园与周边组团的衔接,通过道路实现园城共享

进一步优化公园与组团间衔接通道,在满足公园与周边组团衔接的同时保证周边组团之间联系。这些衔接通道上可以布置公园主要出入口及主要交通设施,与公园内部道路连通,可以组织串联公园的环形游览线路。这些道路以次干路为主,在公园范围内预留红线较窄路段保障机动交通出行,而非机动车和步行空间建议结合公园范围内的多级绿道系统实现。

借路造景,打造景路一体的交通风景线

来广营北路、新国展联络线、火沙路三条交通走廊从公园核心区穿过,尚未实现规划。为加强园路融和,建议这三条通道均按照景观大道来修建。同时多座跨河桥从温榆河、清河穿过,将桥梁作为打造生态景观的重要节点。

图3 来广营北路规划效果图

(图片来自温榆河公园示范区园林效果图)

图4 原规划的来广营北路平面

(来源同上)

图5 优化后的来广营北路平面——结合公园打造城市林荫景观路

(来源同上)

3.3

其他交通设施规划

分散布局的生态停车场为公园提供停车服务

根据交通需求预测,公园小汽车停车泊位需求在6000辆左右,自行车停车需求约为4000辆左右。有30个以上的停车场主要集中在公园主要出入口周边,分布按停车需求总量相对较大的西侧和南侧为主;每个功能区布置不少于3处停车场,出入口尽量不设置在同一条城市道路上。所有公园范围内的停车场均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以灌木为隔离线,用高大乔木和藤蔓植物遮荫,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

图6生态停车场示意图(图片摘自网络)

打造多种功能融合的服务设施,减少对绿色空间的占用

公园公交首末站与大巴停车场结合,通过集中调配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此外,将自行车停车、公租自行车与公园驿站相结合,通过连续的绿道空间串联所有驿站,实现驿站服务的综合化和集约化。

构建集约高效的公园智慧交通系统

实现公园群内各类停车场联网联控,研发专属APP,实现车位预约、车位查询、停车缴费等功能。开展智能设施、智能道路、智慧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4、结语

公园和区域范围的集散需要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系统支撑,同时园区范围内的交通系统也应该与公园生态景观和功能相协调,优先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交通服务。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交通与公园融合共生,路在景中,园路共融,为各类需求的游园者提供友好型交通出行服务,打造活力共享的生态公园。

目前公园一期范围的道路正在加快建设,其中来广营北路已经按照景观大道要求正在建设中,其余道路与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在随公园的建设逐步推进。公园式交通系统未来可期!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