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大厂财务人力双BP研究报告(完整版)<财务BP的定位>

大厂财务人力双BP研究报告(完整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穆胜

核心观点:

互联网时代,组织转型走向BP化是企业解决授权、激励、赋能下沉的需要。在如今的BP工作中,大厂开始在“预算管理”和“流程管理”中补充一个“夹层”——基于业务来定制本地化政策,这相当考验专业水平。双BP群体要想突破“夹层”,可能需要搭建专业方法、业务逻辑、数据工具、经营理念四大模块,并连接形成体系合力。BP的运作状态可以用四个维度来衡量:渗透率、话语权、专业度、劣后性。按照四维度进行评估,BP有四个递进阶段:政策警察(一阶)、组织政委(二阶)、顾问专家(三阶)和联创伙伴(四阶)。现阶段,标杆企业的双BP能够当好组织政委,但很难进阶到顾问专家,在二三阶段之间徘徊。

 

当前,后台职能部门向中前台业务部门派驻业务伙伴(Business Partner,以下简称“BP”)已经成为潮流。不仅是传统的“人力BP(HRBP)”和“财务(FBP)”继续活跃,战略、法务等部门的BP也开始出现,整个组织俨然有“BP化”趋势。

财务和人力部门派出BP,我们尚且可以用“三支柱设计(COE、SSC和BP三大组织部件)”的传统来解释;而其他职能部门派出BP,就需要找到新的原因。事实上,就算是HRBP和FBP两个角色,大量先锋企业似乎也有了新的定义——要求他们对于业务决策起到更强的支持作用。

那么,这种变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推进到哪个阶段了?未来的难点是什么?

本项研究选取了BATM(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美团)四大一线互联网公司和京东这家准一线互联网公司,加上华为、海尔两家在组织创新上最前沿的传统企业,以其在公开招聘网站上发布的HRBP和FBP岗位说明书为依据,结合对于从业者的若干补充调研,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

01 BP化,大势所趋

组织转型才是真正的原因。互联网时代,当一线经营单元要求极致的灵活性,要求授权、激励、赋能下沉,必然挑战企业的人、财、法这类职能管理机构的顶层政策,BP自然成了一个平衡“经营”和“管理”之间矛盾的均衡器。

具体来看,组织转型走向“BP化”可能有三大原因:

一是解决授权问题,在“一管就死”和“一放就乱”之间平衡。

市场变幻莫测,企业希望让一线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但又不敢给予一线无限授权。

其实,任何一个老板心里都有一个不便透露的决策原则——宁愿企业发展得慢点,也不愿意“失控”,他们宁愿“一管就死”,也不愿意“一放就乱”。

这个时候,BP就充当授权的一个平衡点,他们代表公司的利益,以特派员的身份进入业务,让权力的运作形成了一个“隐形的边界”,解决了老板授权后的焦虑问题。

二是解决激励问题,在“一刀切政策”和“本地化需求”之间平衡。

为了照顾整体,后台的激励政策始终是僵化的,优先考虑的一定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横向公平性,即不要出现苦乐不均;另一方面是总量控制,即在预算范围内释放激励,别把钱发超了。

这两个方面限制了激励政策的张力,使其注定是为“打工人”设计的。而当我们积极向一线授权,要求他们以“经营体”的方式来运作时,就必须基于经营体的特征释放对“经营者”的激励。

横向的差距可能拉大,对于总量的控制也不再是严格参照静态的预算线,而是员工与企业一起“做蛋糕、分蛋糕”。此时,BP在总部激励政策的框架内,设计若干的本地化政策,按照业务推进释放强有力的激励,又充当了一个激励的平衡点。

三是解决赋能问题,在“专业方法”和“业务经验”之间平衡。

人力和财务都是专业,专业必有其价值,但专业的规矩也意味着对业务的束缚。

于是,几乎所有的业务部门长都曾经有过不切实际的妄想——抛开专业的管理方法,基于自己对业务的理解,用江湖化的方式拉一帮兄弟,埋头把事情做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块分钱。

但几番折腾,大多结果是被现实无情打脸,即使小部分能够成功,也是业务部门长个人的成功,而非企业的成功,难以复制。事实证明,缺乏专业方法的业务经验,都是江湖玩法,难堪大任。

此时,BP与业务共同战斗,基于业务的洞察导入专业的方法,确保用科学的方式做大业务,又充当了一个赋能的平衡点。

我们谈到的“BP化”的趋势,不仅在于企业更加重视BP或者设置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