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除了IPO破发,为何生物医药企业冲击科创板失败的越来越多?<科创板未盈利企业名单>

除了IPO破发,为何生物医药企业冲击科创板失败的越来越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在全面注册制时代来临后,新股连板数量骤减,创新药企上市后走势显著分化,二级市场重新评估创新药企合理估值的趋势愈发凸显,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价值面临重塑。一个很明显的案例就是这两天刚刚上市的迈威生物股价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是1月18日登陆科创板首日开盘即破发,当天跌29.6%。19日,迈威生物股价迅速回涨30.20%,而在1月20日,迈威生物开盘就大幅震荡,截至收盘,迈威生物跌超14%,市值达109.5亿元。

迈威生物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主营业务为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具体为包括人用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双功能抗体及 ADC 药物在内的抗体药物以及包括长效或特殊修饰的细胞因子类重组蛋白药物。手握单抗、双抗、ADC等“网红”药物,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问题到底出在哪?

可能出在资本市场去企业预期价值兑现的不确定性上。近两年,虽然资本市场对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打开大门,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涌向资本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投资者,如何通过商业化来兑现价值承诺已成为众多上市药企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如此也造成企业申请科创板IPO成功与失败数都较高的情况。据普华永道统计,2023年全年,105家医药公司申报科创板上市,71家注册生效,16家终止注册,4家中止注册的现象。

所以,当下,企业如何走稳科创板之路,也成为一大热点话题。对此,近日在上海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科创企业IPO之路”专题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部区域主任陆海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介绍,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硬科技”企业,至于如何定义“硬科技”,2023年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将由原来的“3+5”变为“4+5”,其中,更是新增了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的常规指标。

“这10%筛掉了很多企业。除了发明专利之外,研发人员非常重要,有的企业研发投入很大,但是研发人员数量较少,就是一招鲜吃遍天。这种企业虽然研发投入指标足,但是后劲不足,确保了科创板企业质量。”陆海生表示,“硬科技”+“研发投入”至关重要。

生物医药企业扎堆科创板上市

随着国内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医药创新生态,创新药不断加速落地商业化,企业和资本都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这也不断正向激励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加速从全球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

当然,在疫情背景下,医疗健康行业在全球都是炙手可热的赛道,吸引着大量的资本进入。据数据公司Refinitiv统计显示,扣除SPAC部分,2023年全球IPO的总数量为2097宗,IPO共募资4020亿美元。与2023年相比,募资金额上升81%,IPO数量增长51%。分行业来看,医疗健康行业IPO有332宗、占全部IPO数量的15.8%,仅次于科技行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消费新兴市场,中国生物医药不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是公认的“黄金赛道”。在谈及选择科创板市场的优势时,普华永道中国审计合伙人陈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在试点注册制后,大幅降低企业上市门槛,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性。同时,科创板现行规则在员工股权激励方面制定了更为包容性的规则,便于激发公司活力。再者,科创板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发行上市,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上市条件更包容。此外,科创板审核透明高效,一般审核过程控制在3-6个月,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时间预期可控,如此也推动了生物医药企业奔赴科创板的热情。

针对科创板审核情况,陆海生介绍,近几年,生物医药企业迎来科创板上市的好机会,这与国家鼓励企业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面对下一轮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依靠资本市场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可以预见,未来两三年内在2023年要全面实行注册制后,生物医药企业奔赴科创板将继续成为一大趋势。不过,生物医药企业想要走科创板之路,也需要符合7方面的要素:

一是科创板企业要硬,需要看发明专利,注重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质量)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是看研发投入,按照现在的科创属性“4+5”的实质判断,研发投入的绝对量和占比分量较高;

三是注重研发人员团队。10%的研发人员只是一个指标,实际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