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雕鹗在秋天七八句>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范仲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①范仲淹山中宰相②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揖圣贤清。【注】①林处士;林逋,后人称其为和靖先生、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②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宰相”代称隐居的高贤林处士,“下崖扃”写其从山门中走出来。B.夕阳之下,西湖边的群山的深深浅浅的翠色异常夺目,天空的白云时聚时散。C.人与鱼共爱烟潭,打柴做饭与雁无争,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D.尾联写诗人与林处士心意相通,也要隐居山林,故而在尊长前行长揖之礼。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B.“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4.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C.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白水碧相映,色彩鲜明,亦增添了沧浪之“可爱”。D.两首诗语言上都平实质朴,又巧用典故使其清雅而不流于浅俗,内容上都是先写景,后抒怀。6.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舂陵迎阳亭(南宋)赵师侠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壮丽阔远,顿生衰飒悲苦之感。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8.“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谢柳太博惠鹤范仲淹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识归程①。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独爱九皋嘹唳好②,声声天地为之清。【注】①辽海,指辽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②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诗经·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柳太博赠仙鹤并附新诗一首,诗人为表达谢意,作本诗以回赠。B.以“仙标”称颂鹤超凡脱俗的风姿,表现了诗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C.“万里”“千年”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深化了柳太博对鹤的思念之情。D.鹤鸣九皋,声清神俊,诗人托物言志,以此寄寓了高远的人生理想。10.本诗颈联反用典故,别具妙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1.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1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谢柳太博惠鹤范仲淹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识归程①。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独爱九皋嘹唳好②,声声天地为之清。【注】①辽海,指辽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②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诗经·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柳太博赠仙鹤并附新诗一首,诗人为表达谢意,作本诗以回赠。B.以“仙标”称颂鹤超凡脱俗风姿,表现了诗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C.“万里”“千年”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深化了鹤对友伴和故乡的思念。D.“独爱”“嘹唳”表现了诗人喜欢在九皋大声啸歌,来宣泄郁闷之情。14.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雕鹗在秋天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①攀跻:攀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16.这首诗的第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17.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御街行·秋日怀旧[北宋]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描绘秋夜之景,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B.上阕首句写“纷纷坠叶”,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描写,以动衬静,突出了寒夜的沉寂。C.“月华如练”一句,形容明月之下的花儿如锦缎一般,采用了比喻的手法。D.词的下阕反复咏叹,语直情真,其中“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2)请指出上阕“寒声碎”中“寒”字的妙处。(3)请简要分析下阕抒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谢柳太博惠鹤范仲淹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识归程①。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独爱九皋嘹唳好②,声声天地为之清。[注]①辽海,指辽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②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诗经·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柳太博赠仙鹤并附新诗一首,诗人为表达谢意,作本诗以回赠。B.以“仙标”称颂鹤超凡脱俗的风姿,表现了诗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C.“万里”“千年”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深化了柳太博对鹤的思念之情。D.鹤鸣声声嘹亮,天地为之一清,诗人以此寄寓了对高远志向的追求。19.诗歌的第三联用典,反用其意,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2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21.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从落叶写起,不言秋而知秋。词人只抓住秋形、秋声,尤其是“寒声碎”,既突出夜之寂静,也自然地引出秋思。B.词人玉楼上高卷珠帘观月,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感情细腻,色泽亮丽,骨子里自有一股清刚之气。C.“长是人千里”中的“长”,指两人相距遥远,让读者联想到此间的阻隔重重,只能寄情于月,颇有“千里共婵娟”之意。D.词中综合运用比喻、借代、细描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将词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23.本词下阕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愁”的,并简要赏析词的下阕“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酬滕子京同年①范仲淹谢家②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疏懒几忘传笔梦③,寂寥仍有负薪忧④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⑤竞急流。如共茂先⑥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注]①此诗写于范仲淹被贬饶州时。当时他与滕子京诗书唱答。②谢家:东晋谢安家族,名人辈出。③传笔梦:南朝纪少瑜曾梦见陆倕把一束青缕管笔送给他,从此文思精进。④负薪忧:本指生病的谦词,这里指处境艰难。⑤簪轩:冠簪和轩车,形容显贵。⑥茂先,西晋张华字茂先,以博闻广识著称。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的“酬”字说明滕子京曾有诗给作者,而“同年”指同榜进士,暗示关系密切。B.首联先借用典故写滕子京的才华,后写诗人的被贬身份和辗转飘零的生活状态。C.颌联先写诗人太过疏懒未能追求文思精进,再点出其处境艰难、寂寞心忧的现实。D.尾联将“莫言神物在南州”与“如共”“瞻气象”对比,强调了膝子京的博闻广识。25.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2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27.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①范仲淹圣君贤相正弥纶,谏诤臣微敢徇②身。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宴坐黄堂③愧无限,陇头元是带经人④。【注】①此诗作于范仲淹因反对宋仁宗废除皇后而被贬睦州期间,此前他曾与宰相吕夷简就“废后”一事产生过激烈争执。②徇:同“殉”。③黄堂:古代太守衙门中的正堂,也可指太守本人。④带经人:好学苦读的人。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可看出,此诗是诗人依照吴安道写给自己的诗歌的韵部而创作的一首回赠诗。B.范仲淹胸怀坦荡,虽然因谏诤而被贬却毫无怨言,仍以圣君贤相称当朝君主和宰相。C.范仲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即使在地方做官,也可以救济苦难深重的百姓。D.诗人曾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如今却难以更好地施展抱负,不禁发出“愧无限”的感慨。29.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一联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范仲淹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 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内涵。31.“忧于天下,乐于天下”的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常有体现。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乐”和“忧”?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溪书事①范仲淹卑栖曾未托椅梧②,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③自当齐④黑白,子牟⑤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瞳昽⑥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注】①此诗写于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任海陵西溪盐官。②椅梧:指椅树和梧桐树。③蒙叟:指庄周。④齐:辨别,分辨。⑤子牟;魏公子牟,战国时人,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平魏阙之下”语传世。⑥曈昽: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地位低下,无权势可依托,但依然有着远大的志向。B.诗人巧用庄周和魏公子牟的典故,紧承上联,表明自己明辨是非、心存朝廷。C.颈联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描绘了两幅不同的画面,有时间跨度。D.诗人饮酒赋诗,被认为太疏懒,诗人只得自我解嘲,这里有惆怅和不甘的心绪。33.诗歌的颈联与其他各联写法不同,是对西溪的景物描写,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注释】① 香砌(qì):指花坛。②欹(qī):倾斜。③都来:算来。34.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人先从落叶写起。落叶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将这些轻细的声音听出来,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兴奋。B.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C.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D.“酒未到,先成泪”,比词人在《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意又更进一层,表现出词人推陈出新的卓越创造才能。E.“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写愁情比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生动性、形象性方面略胜一筹。35.下阕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注] 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36.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37.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郡斋即事①范仲淹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3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B.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C.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D.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E.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39.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苏 幕 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①乡魂,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①黯:形容心情忧郁。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40.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1.“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怀旧【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42.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4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4.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词,就内容和形式作一简单比较,谈谈自己看法。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范仲淹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45.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46.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与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边塞奇异的景物特点。B.“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侧面烘托出塞外环境恶劣,暗示将士们戍边的艰苦。C.“长烟落日孤城闭”写了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一派壮阔而宁谧的塞外独特风光。D.全词描写了“边声”“羌管”“长烟”“落日”等事物,视觉与听觉结合,极具画面感。E.这首词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情调苍凉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不同。48.这首诗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49.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四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B.“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C.“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D.“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E.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50.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5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一个“寒”字用的极妙,既是秋寒节侯秋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B.“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比作白丝带,写出了月光的明朗可见,营造了浓浓的相思意境,烘托了相思之苦。“年年”强调时间,“人千里”强调空间,从时空的角度抒写相思之情,境界更为开阔。C.“枕头欹”,作者以及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E.“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52.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定风波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5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美景。B.上片“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的美景无限,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做了铺垫。C.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议论抒情,围绕“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D.上片描写“花”“浦”互相映衬,下片描绘莺歌蝶舞,在描写百花洲春色上绘声绘色,尽显其美。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54.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5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一个“寒”字用的极妙,既是秋寒节侯秋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B.“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运用比拟的修辞,将月光比作白丝带,写出了月光的明朗可见,营造了浓浓的相思意境,烘托了相思之苦。“年年”强调时间,“人千里”强调空间,从时空的角度抒写相思之情,境界更为开阔。C.“枕头欹”,作者以及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E.“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大概就是源自此处。56.这首词上下两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5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B.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C.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D.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58.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古代诗歌阅读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②,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 香砌:指花坛;② 欹:倾斜 ③都来:算来 59.下面各项对词作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词的上片作者从视觉 嗅觉 听觉等角度对秋夜展开描写,既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表现了孤寒的心境,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B.“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诉诸视觉与听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 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 C.词的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D.“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句化用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样传神 E.“谙尽孤眠滋味”句以委婉的语言表达了词人孤枕难眠的无法排遣的难言愁情 60.有人认为“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句虽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同出于范仲淹之手,但言词更妙,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九日①范仲淹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②陶潜醉不知。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③。[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②争似:怎似。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6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62.“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6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B.“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视觉,借眼睛所看到的落叶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C.“寒声碎”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D.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E.“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室内昏灯如灭同室外一样昏暗,营造了一种凄然的气氛。64.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一)阅读《苏幕遮》,完成各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65.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66.“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7.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②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④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①香砌:有落花的台阶。②真珠:即珍珠。③敧(qī):倾斜。④都来:算来。68.离愁别绪这一婉约词共通的情感,被历代词人不断变化的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如这首词中“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几句,就与范仲淹本人《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_____,_____”①“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就与后来李清照的《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②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处有两句,任选一处)69.结合全词,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赏析这首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70.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71.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73.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4.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渔家傲· 秋思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①.青海:指青海湖;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从军行》诗中,“穿金甲”暗示着将士身经百战,建立功勋后,获得“金甲”奖赏,荣归故里。B.《渔家傲》词中,范仲淹借雁归衡阳与自己依旧戍守边城形成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C.范词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马啸等,四处边声起,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D.范仲淹在词中借用窦宪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在戍边生涯中有所建树的的志向。E.两首诗词中,都运用“孤城”这一意象来表达了边境外敌势力之盛大,守御战争形势之严峻。(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词中描写的边塞生活及情感内容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桃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7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两句写穰城里春天将要逝去,只好到百花洲上去寻找春色,和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有异曲同工之妙。B.“浦映桃花花映浦”写了百花洲上的景色,水花相映,无穷无尽,诗人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C.“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写山里的老翁闲适安乐,不愿意为功名利禄、是非得失放弃这种现实的生活。D.“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说就像莺的妙声,蝶的舞蹈,都是上天赋予的能力,不是靠人力所能获得的。E.词的上片叙写作者百花洲寻芳看到的景色,下片写自己对这种生活的感悟,和《岳阳楼记》一样,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76.结合全词来看,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7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定风波【注】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的美好景色。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抒发“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7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词上片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2)结合下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羁旅相思之情的。参考答案:1.D2.①表达了诗人对林处士的智慧和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欣赏之情。首联称林处士为“山中宰相”称赞其智慧,写其“笑傲行”,描写其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诗句中充满欣赏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湖、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中间两联描写了西湖的美景,有“碧嶂”“晚翠”“白云”“烟潭”“鱼”“雁”等,喜爱之情溢于言表。③表达了诗人想要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的心愿。尾联直抒胸臆,称林处士为“圣贤”,“长揖”描绘出恭敬的态度,写出了向林处士学习的心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也要隐居山林”错,范仲淹并非想要隐居山林,首联称林处士为“山中宰相”,“尊前长揖圣贤清”中称林处士为“圣贤”,由此可知是要学习为政的策略。“尊前”意为在酒席上,故“在尊长前”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上句写“山中宰相下岩扃”,“岩扃”,山洞的门,借指隐居之处。称林处士为“山中宰相”,这是用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此处用典表达了对林和靖才华的肯定,也有对其隐居生活的羡慕;下句“静接游人笑傲行”写林处士的生活状态,“静接”给人以高蹈之士沉稳恬淡的落落大方之感,而“笑傲行”更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此句表达作者对其智慧和生活状态的欣赏之情。中间两联描写西湖美景,“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碧嶂浅深”“晚翠”写出层峦叠嶂在傍晚暮色中显出不同层次的翠绿的颜色,一个“骄”字表现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白云舒卷”则写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烟潭”“鱼”写潭水笼罩着点点雾气,而鱼之“乐”也正是作者之“乐”,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樵爨”的烟火气惊了大雁,大雁不敢鸣叫,“雁”虽未出场,但与“鱼”一样,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应当是很自在和乐的吧。这两联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直抒胸臆,“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揖圣贤清”,诗人请林和靖不要觉得自己与他不是同德,请求允许自己到他面前请教为政的智慧。表达诗人想要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的心愿。3.A4.①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②“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③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④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从远近两个角度”错误,“碧云天”是仰视,“黄叶地”是俯视,可见应为“从俯仰远近多个角度”。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词中来看,上片是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渺渺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在诗词中,芳草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5.D6.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内容上都是先写景,后抒怀”错。其八是先抒怀,后写景。首句“素心爱云水”是说本性就喜欢山山水水,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清澈的富春江水,自然会产生由衷的喜悦之情;而后才写富春江水的清澈。其九则是先写景,后抒怀。此诗首句承上诗尾句之意,对沧浪之“清”再作具体描绘。然后写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里是抒写自己对坚持忠贞之志的高度信心与决心。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风尘化客衣” 引用的是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思是京城之中多风沙,白色的衣服会被尘土污染变黑。这里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人们风尘仆仆奔走京城,追逐功名利禄,也泛指京城的烦嚣尘世。本题要回答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即是要阐述诗人所具备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可从秉性、胸怀、品行及所处外在环境等方面入手。①其八首句“素心爱云水”即是在说诗人本性喜欢山山水水的自然之境,怀“素心”,爱“云水”说明他本性纯朴高洁。②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途中写下该诗,虽是仕途遇阻,诗中却不见怨怼和不满。诗人寄情山水,展现出宠辱不惊的豁达与超脱,淡薄泰然,襟怀博大。③“沧浪清可爱”句,诗人见“沧浪”水,主动“洗缨”,看似是用典来礼赞富春江水的清澈可人,实际上表现了诗人高洁自守的自律品性。④从“沧浪无限清”到“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诗人都在集中笔墨来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明丽,桐庐一带仿若画境。美景可以涵养情操,怡情养性,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这干干净净的动人之境,远遁世俗尘烟,诗人在此自然多了一份不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7.B8.“闲”:凄清秋景尽收眼底,耳边传来号角之声,北望中原,只能流连于此,看似闲适倚楼,实则无奈惆怅。一个“闲”字,表达了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中原难复的无奈、有志难申的悲愤。“休”:壮阔秋景尽收眼底,家乡犹在遥远的地方,深夜难眠,想要月下登楼排遣愁情,却告诫自己不能倚楼。一个“休”字,表达了浓浓的羁旅愁思、深重的乡思离愁、孤寂的怅惘。【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顿生衰飒之感”错误。上片描写的秋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闲”字,看似在说词人情态悠闲淡然,然而词人身处南宋,独倚时所听的号角则起于江城,而“江城”结合注释②,可知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从诗人特意选择的意象便可看出词人心中蕴含着的无奈与惆怅之情,遥望中原而无法回归,只能独自倚楼眺望,满含着无法恢复中原的无奈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加上“西风又老潇湘树”一句中的“老”字,这“闲”字也蕴含着时光就此蹉跎闲度的意思,流露出年华易逝的伤感之情。“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本来登楼远眺可以一解思乡之情,然而词人却担心自己反而因远眺而使得思乡之情更难排遣,故说“休”独倚,加深了情感表达,更增添了词人漂泊在外、羁旅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9.C10.①“鸡群”用典“鹤立鸡群”,代表了人生穷(平凡、平庸、窘迫、不得志)时的境遇。②“鹏路”用典“鲲鹏南图”(或者只要答到志向得到伸展,有美好的前途皆可),代表人生通(显达、飞黄腾达、得志)时的际遇。③“曾非辱”“孰谓荣”表达了作者既不以身处平凡窘迫为耻,也不以仕宦通达为荣。【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深化了柳太博对鹤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颔联的意思是仙鹤与同伴相隔万里,远离故乡千年仍能识得回乡之路,这是从鹤的角度来描写的,表达鹤对于友伴和故乡的思念。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颈联“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意思是:鹤曾经与鸡在一起相处,并不觉得落破是耻辱的;鹤与鹏鸟同路高飞,也不会觉得很荣耀。“鸡群与处”,指人落魄的时候;“鹏路将翔”,指人得志的时候。从中可见这里表达了诗人既不以身处平凡为耻,也不以仕宦虚名为荣。此联中用了两个典故,“鸡群”用典“鹤立鸡群”,“鹏路”用典“鲲鹏南图”,但作者此处是反用典故。“鹤立鸡群”本指鹤与众不同的品质,这里反用典故的意思,表达诗人于平凡中仍安然自处;“鲲鹏南图”指高远的志向得以实现,这里反用典故,指诗人不会因为得志而感到很荣耀。由此可知,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宠辱不惊的境界和匡时济世的追求,构思新颖,情感表达更为有力。11.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12.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第一句: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色彩明丽,境界寥廓苍茫。第二句: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景物描写的寥廓苍茫中,秋景之绵延不绝,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秋景之凄清衰飒苍茫,自然引起诗人忧思的寥落悲怆,萧索冷落。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悠悠乡思离情,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借“无情”衬出有情,芳草“无情”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无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13.D14.①这一联是说鹤曾经与鸡群同处,并不觉得落魄是耻辱的;鹤与鹏同路高飞,也不会觉得得志很荣耀。②“鹤立鸡群”本指鹤与众不同的品质,这里反用典故的意思,表达诗人于平凡中仍安然自处;“大鹏高飞”指高远的志向得以实现,这里反用典故,指诗人不会因为得志而感到很荣耀。③结合尾联诗人赞颂鹤声嘹亮,天地为之一清,可得知此联体现了诗人宠辱不惊的境界和匡时济世的追求。【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诗人喜欢在九皋大声啸歌,来宣泄郁闷之情”分析错误。尾联是写鹤鸣声声嘹亮,天地为之一清,诗人以此寄寓了对高远志向的追求。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意思是,鹤曾经与鸡群同处,并不觉得落魄是耻辱的,鹤与鹏同路高飞,也不会觉得很荣耀。由原诗“鸡群与处”,意思是鹤曾经与鸡群同处,指人落魄的时候;“曾非辱”意思是诗人并不觉得落魄是耻辱的。“鹏路将翔”,意思是鹤与鹏同路高飞,指人得志的时候;“孰谓荣”意思是诗人也不会觉得很荣耀。因此可见这里表达了作者既不以身处平凡为耻,也不以仕宦虚名为荣。“鹤立鸡群”本指鹤与众不同的品质,这里反用典故的意思,表达诗人于平凡中仍安然自处;“大鹏高飞”指高远的志向得以实现,这里反用典故,指诗人不会因为得志而感到很荣耀。结合尾联“独爱九皋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是写鹤鸣声声嘹亮,天地为之一清,诗人以此寄寓了对高远志向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宠辱不惊的境界和匡时济世的追求,构思新颖,情感表达更为有力。15.B16.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B.“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错误。句意为“人间正值树叶凋零的季节,穿过云天还继续向上奋翼”,可见是说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第四联采用比喻和夸张,借黄河之细、华山之低反衬雕鹗飞翔之高,视域之阔,雕鹗的形象更加完足。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第三联想象月宫中的玉兔和太阳上的金乌,并以此加以衬托,将雕鹗的凶猛高飞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第五联则借群兽和凡鸟来衬托雕鹗的超凡脱俗,卓尔不群,雕鹗的形象更显高大上。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全诗以首联的“雄”和尾联的“俊”为诗眼,以灵动的笔法塑造出雕鹗奋翼进取的英姿,表现出雕鹗驰骋天宇、主宰凡俗的雄心。这雕鹗也正是诗人豪情满怀、志与天齐的镜像和写照。17.(1)C(2)“寒”首先写出了深秋气候的寒冷特点,同时渲染了冷清的气氛,还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3)夸张,写愁肠已断,且酒未到就已成泪;动作或细节描写,“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人物挑灯倚枕独对灯的寂然凝思的愁苦情态;借景抒情,“残灯明灭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比拟,将愁说成萦绕在心间与眉上,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形容明月之下的花儿如锦缎一般”错误,“月华如练”的意思是“如绸缎般的皎月”,所以“月华”指“月光”,而不是“花儿”,《春江花月夜》有“愿逐月华流照君”。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运用夸张的手法,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动作或细节描写,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人物挑灯倚枕独对灯的寂然凝思的愁苦情态。“残灯明灭欹”借景抒情,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谙尽孤眠滋味”直抒胸臆,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运用比拟,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将愁说成萦绕在心间与眉上,将抽象情感具象化。18.C19.(1)“鸡群”“鹏路”代表了人生穷通的两种际遇。“曾非辱”“孰谓荣”表达了作者既不以身处平凡为耻,也不以仕宦虚名为荣。(2)诗人反用典故,体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和匡时济世的追求,构思新颖,情感表达更为有力。【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深化了柳太博对鹤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颔联是从鹤的角度,表达鹤对于友伴和故乡的思念。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由原诗“鸡群与处”,意思是鹤曾经与鸡群同处,指人落魄的时候;“曾非辱”意思是诗人并不觉得落魄是耻辱的。“鹏路将翔”,意思是鹤与鹏同路高飞,指人得志的时候;“孰谓荣”意思是诗人也不会觉得很荣耀。因此可见这里表达了作者既不以身处平凡为耻,也不以仕宦虚名为荣。“鹤立鸡群”本指鹤与众不同的品质,这里反用典故的意思,表达诗人于平凡中仍安然自处;“大鹏高飞”指高远的志向得以实现,这里反用典故,指诗人不会因为得志而感到很荣耀。体现了诗人宠辱不惊的境界和匡时济世的追求,构思新颖,情感表达更为有力。20.B21.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分析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作者开篇直写自己原本就有“素心爱云水”之情。“素心”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之所以“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易言之,作者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因此,当作者“此日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悦。体现了诗人本性纯朴高洁。其次,“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沧浪”指澄碧的江水。一个“笑”字是作者“素心爱云水”的形象化。他高兴地摘下帽子,要借“无限清”之江水洗洗干净,后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之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亦正寓有尽管遭贬谪,身遭“侮”,但其决不“自侮”,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之意,其“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体现出诗人襟怀达观超脱以及坚守自我的心志。再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沧浪清可爱”,看似描写水色清澈可亲,其实是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这沧浪之水如何可爱?它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正是服务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最后,“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从整体上看,这两首诗中所写的桐庐道紧傍富春江,这一带风景绝佳,诗人看到所处环境清静优美如同画境一般,在作者看来,这里正可以涵养情操。由此可见,作者虽遭贬谪,但并无消极颓丧之意,志向高远的作者,已把个人的荣辱升降置之度外,并没有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而是在如画景中涵养情操。22.B23.①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②写相思之愁,入情入理,词人在抒发情感时做到了内与外、实与虚相互转化,即从愁眉到愁心,再由愁心到愁眉,没有办法可回避,足见相思之愁无法消解。【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词人只抓住秋形、秋声”表述错误,词人在文中还写到了秋色和秋味等。C.“指两人相距遥远”不全面,“长是人千里”中的“长”还指时间之久。D.“借代”错。词中有比喻,如“月如练”;有细描,如“纷纷坠叶飘香砌”,“纷纷”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有夸张,如“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没有借代手法。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写“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是酌酒垂泪的愁意;“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这是挑灯倚枕的愁态;“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是攒眉揪心的愁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意思是: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内与外、实与虚相互转化,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24.D25.①不因遭贬谪而沉沦的乐观主义精神,虽然诗人辗转飘零,孤独寂寞,处境艰难,但他仍然“竞急流”,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②对滕子京的推崇、赞美。诗人通过典故,用“谢家风雅”称赞滕子京,并将其比作西晋张华,体现了对膝子京的赞美与推崇。③表现不慕荣利、宁静淡泊的情操。诗人在颈联中歌咏兰清雪洁,想要真正归隐,而不愿为了自身显贵在官场争名夺利,敢于向权贵宣战,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从而表现了保持淡泊名利、坚持心中大道的高尚情操。这里既是自勉,同时也蕴含了对朋友滕子京的勉励。【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对比”错误,尾联并没有对比,也并非强调滕子京的博闻广识,这里应是强调“瞻气象”的内容,即与朋友滕子京同游的愿望。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谢家风雅若为酬”“如共茂先瞻气象”借用典故,用“谢家风雅”“如共茂先”称赞滕子京,,表达了对膝子京的赞美与推崇。“散史方耽海上游”,诗人以“散吏”自称,写出了自己辗转飘零的境况,“寂寥仍有负薪忧”更是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处境艰难。“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的意思是:想唱兰雪回家真正归隐,敢向显贵竞争急流。诗人歌咏兰清雪洁,想要真正归隐,而不愿在官场争名夺利,这体现了诗人不慕荣利、宁静淡泊的情操。同时“竞急流”更体现了诗人虽遭贬谪,但仍然敢于向权贵宣战的乐观精神。“如共茂先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运用张华的典故,将滕子京比作张华,表达了欲与好友同游的愿望,这是对自己及滕子京的勉励。26.B27.①范诗写出诗人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领联写山崖下的长江水奔腾而过深不可测,硕大的旭日从浩瀚的海门之心升起;颈联写远观长江之心的金山景色清新秀丽。如此美景,寄寓着作者的喜悦之情。②顾诗写出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抒发了愿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激情。颔联借助典故,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尾联用祖逖自喻,表达了坚定抗清的决心。【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薄命”与“升平”不是对比,是说六朝人的命运不济,见不到太平盛世的美景。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范诗开头用“别有情”总领全诗,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了在京口看到的壮美景象。“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写高耸的山崖下长江水奔腾而过,硕大的旭日从江心升起;“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写甘露寺的楼台历史悠久,金山景色清新秀丽。通过这两联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顾诗“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写史可法率领军队到抗清前线扬州,“出” 与“下”持进攻态势,显示堂堂正正之阵和高屋建瓴的气概,表达自己也愿为国家奋斗的情感;“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使用“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以东晋祖逖自况,表示中流击揖誓清中原的决心。所谓“意气”,一指少年英发的爱国热情;二指此时此际的慷慨意兴,肝胆豪气。28.B29.这句话是说诗人认为自己只要像葵花那样一直朝向太阳,自己就算地位卑微也无妨。这句话表露了诗人的赤胆忠心和为朝廷为百姓付出一切的决心。该句体现了诗人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到哪儿、处于顺境或逆境都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虽然因谏诤而被贬却毫无怨言”理解错误。由原诗“谏诤臣微敢徇身”中“谏诤”是直言进谏,“敢徇身”是敢于为国冒死进谏,可见诗人对圣君贤相废后是不满的。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但”,意思是只;“葵心”,指像葵花那样心永远向太阳;“驽足”,指卑下的地位。“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的意思是,只要能像葵花那样心永远向着太阳,自己就是永远处在卑下的地位又有何妨呢?这句诗以“葵心长向日”比喻自己一心向着朝廷和国家,表明了诗人会永远心向朝廷、忠心报国的坚贞志向和高尚人格。30.B31.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②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③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