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命的逝去,总是那么令人感伤。
长久以来,殡葬行业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有的人因为亲朋好友的离去悲痛不已,无暇顾及和了解殡葬程序;有的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谈及“死亡”话题时讳莫如深、避之不及。
作为殡葬行业的龙头单位,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多年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先后五次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告别厅、整容室、火化间等场所,详细了解全流程殡仪服务项目,零距离体验一线殡葬职工的工作环境,提升公众对殡葬行业的认知度。
2016年,“故人沐浴”服务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不禁感叹原来生命可以如此有尊严地离去;
2017年,推出的“心语抚慰”“葬礼策划”等服务品牌,全部由80后、90后担当重任,让公众看到了殡葬行业的蓬勃朝气;
2018年,VR技术、3D打印、机器人等高科技与殡仪服务相融合,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示殡仪服务实景;
2023年,京城首家“生命文化展厅”积极开展生命文化教育。
近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停一年的八宝山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重新启动。这一次,我们探访殡仪馆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火化。
1∶4比例打造模型
零距离演示火化全过程
清晨6点,天还没有大亮,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师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火化室主任魏童告诉记者,因为火化工作的特殊性,火化室的岗位实行倒班制,保证每天24小时有工作人员在岗服务。“殡仪馆工作人员的生活作息与大多数人不同,通常晚上八九点入睡,凌晨四点多就要起床了。”
与想象中灰暗、阴冷的环境不同,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内宽敞开阔、窗明几净,几台大型火化机器整齐排列着。“此前举办开放日时,公众在火化室只能看到火化设备的外表。今年,我们按照1∶4的比例制作了一个火化机模型。”魏童说。
跟随着火化师王元元的脚步,记者在火化室东侧的广场上看到了一个长七八米的火化机模型。只见王元元按下启动按钮后,载着微型纸棺的台车炕面缓缓前行,经过火化前厅、火化预备间,最终进入炉体……王元元介绍,这套设备主要是火化室开展带徒教学、技能传授所用,模型两边采用的是透明材质,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机器的内部结构、运转情况等。记者一边听着王元元的细致讲解,一边观察着模型的运转情况,5分钟左右就完整地观看了一遍遗体火化流程。
火化师王元元讲解遗体火化全流程
“遗体入炉火化一般需要1小时到1.5小时,为什么会存在时间差异呢?因为逝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死亡原因、冷藏时间等,都是影响火化的因素。”王元元说,不管时间长短,火化师都会认真地对待,火化过程中不会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充分践行尊重逝者、尊重生命的工作理念。
刚刚结束火化的炕面温度高达800℃,经冷却至150℃时,会由火化师戴上防护手套对逝者骨灰进行手工捡拾。“有时,火化后的骨灰会掺杂着一些异物,有的是家属放在棺内的随葬品,有的是逝者身体内的医疗辅助器具。我们承诺的是交给亲属纯净、完整的骨灰,所以这些异物一般不会放在骨灰收纳袋中。”王元元告诉记者,如果家属没有特殊要求或放弃领取,这些火化残留物将成为火化室的教学资料。“目前,我们共收集了心脏起搏器、钢钉、钢板、心脏支架等300余种火化残留物。”
遗体火化残留物
保障服务无差错
火化前后10次核对信息
从事火化工作多年的魏童告诉记者,他有时会被逝者家属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确定我所领取的骨灰就是逝去亲属的呢?”
“为了保障我们的服务不出现任何差错,逝者遗体从进入八宝山殡仪馆开始,到火化后骨灰被亲属领取,总共要经过工作人员的10次信息核对。”魏童解释说。
八宝山殡仪馆近20年来首位女火化师元小林
元小林展示个性化定制的“铭心牌”
记者在殡仪馆的服务分理台看到,引导员与逝者家属洽谈相关业务后,根据逝者信息生成了两个一样的二维码,一个贴在了逝者的棺木上,一个贴在了逝者火化证明上。“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将成为逝者家属核对骨灰是否领取正确的重要依据。”魏童介绍,“遗体火化前,火化室的调度人员还将打印一个二维码贴在骨灰收纳袋上。其间,各个流程都将对二维码和逝者信息进行多次核对。逝者家属领取骨灰时,工作人员要再次对火化证明和骨灰袋上的二维码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才会将逝者骨灰交到亲属手中。”
让生者放心,对逝者尊重。八宝山殡仪馆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细致入微和尽职尽责,从一遍又一遍的信息核对上,可见一斑。
据了解,为了不断满足逝者家属的多样化需求、打消他们对骨灰准确性的疑虑,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今年还推出了“心相随”铭心牌个性化定制服务。“铭心牌的牌体采用的是高温耐火的材质,即使跟随逝者遗体一同入炉火化,也不会发生破损和变形。”魏童说。
在火化室的一张工作台上,记者看到一个个火柴盒大小的灰黑色铭心牌。牌体的正面分别雕刻着十二生肖等图案,背面平滑留白。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输入指令后,雕刻机器开始进行激光雕刻作业。不过30秒的时间,本是空白的牌体背面就出现了“八宝山”“云山常做伴”“松柏永为邻”13个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铭心牌背面的文字都是根据逝者家属的要求现场定制的,可以记录逝者家属在陪伴亲人走过人生最后一程时最想说的心里话。
打响蓝天保卫战
每年过滤污染物30吨以上
火化机配备单独尾气处理系统,每年过滤污染物达30吨以上;开发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将原有火化炉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提起这几年火化工作对绿色殡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作出的贡献,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师们个个打心底里觉得自豪。
“听老一辈的火化师傅讲,原来的火化设备是非常落后的。遗体火化以后,直接将烟尘排入大气之中,殡仪馆的上空总是灰蒙蒙的。”魏童指着火化室外面的天空笑着说,“现在可不一样了。您看看现在的蓝天、白云。当传统殡葬遇到现代科技,火化工作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火化室尾气处理车间
然而,能拥有这样的蓝天,其实并不容易。据魏童介绍,八宝山殡仪馆共有19台燃气式台车火化机,现在每一套设备都单独安装了烟气后处理装置,这个装置共分急冷罐、喷淋罐、除尘布袋三部分。“在急冷罐内,通过非接触式水冷装置将800℃左右的烟气冷却至150℃,降低主要污染物二噁英的产生率;在喷淋罐内,通过喷注碱液对烟气进行脱硫脱酸处理,并加注活性炭吸附烟气中的细小颗粒。此后,我们再通过130个布袋的过滤,最终达到净化烟气的效果。”魏童介绍,经权威部门检测,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的烟气排放标准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北京市地方标准,火化室每年通过烟气净化系统收集的粉尘重达30吨以上。“可以说,我们为保卫北京的蓝天作出了贡献。”
火化室主任魏童讲解热能综合利用系统
在加强火化设备环保改造的同时,八宝山殡仪馆又在设备中加入了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将原有火化炉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一来,火化室产生的热能,既满足了“故人沐浴”、整容化妆等日常殡仪业务的用水需求,又满足了全馆200余名职工每日的用水需求,甚至还实现了冬季馆区1.5万平方米的有效供暖。“经测算,火化室每年提供热水1.25万立方米,减少天然气用量近22万立方米,节约电力消耗1.58万千瓦时,替代了洗浴锅炉和电热水器。”魏童高兴地说。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一切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前提
2023年7月,22岁的云小林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毕业。经过严格的考核,她成为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名火化师,也是该馆近2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火化师。
“云小林的加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殡葬行业的认同度在不断提升,也反映出,随着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火化工作不再是重体力劳动。”魏童感慨地说。
据介绍,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现有一线火化师18人,平均年龄33岁。虽然年纪轻,但大家的专业素养过硬,所有人都取得了中级以上职业证书。2015年,在全国首届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中,魏童和王元元名列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双双获得特等奖,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火化师队伍中一半是共产党员
在火化室的外墙上,悬挂着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照片,这些照片排列成了一个“心”形。魏童告诉记者,“心”形照片组合的最外层都是共产党员。“干事创业、为民服务,首先在政治上必须过硬。在日常工作安排中,我们不断深化‘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党建’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员带群众‘一帮一、一对红’的方法,不断提升队伍的执行力和组织力。”此外,火化室还经常组织职工加强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坚持“四个一”的学习制度,即每天早上组织一次交班会,每周组织一次集中专业技术学习,每月组织一次业务服务分析讨论交流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人员外出培训。
火化室取得了多项实用型专利
记者了解到,在魏童的带领下,火化室多年来先后获评“北京市民政局技能大师工作室”“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们不断深入地开展火化技术、火化礼仪、火化方式、生命文化教育等研究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吸味一体式布袋除尘器、残灰收纳装置、节能排烟装置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台车式火化炉炕面快速冷却系统、台车式火化炉骨灰收集器、火化炉炉压安全控制系统等5项专利通过了初审。”魏童说,“殡葬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我们的一切技术创新都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前提。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做好生命文化教育工作,为殡葬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北京市硬件设施最全、服务层面最广、业务数量最多的殡仪服务单位,八宝山殡仪馆每年服务群众数百万人、火化遗体2.5万具,约占全市火化量的四分之一。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每一位殡葬工作者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执着和付出……
原标题:《探访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