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三十七年后才明白,87版《红楼梦》为什么好看?没对比就没有伤害<1987年的红楼梦电视剧原著还原度高吗>

三十七年后才明白,87版《红楼梦》为什么好看?没对比就没有伤害

《红楼梦》的伟大不管世人抬到什么样的高度,江阳沽酒客都觉得毫不为过。其实我觉得它最伟大的地方是作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除了给我们精神享受以外,还养活了一大帮所谓的“红学”研究者。

对于“专家”,无非是一件事专注到了家,别人只是掠过,他们是不断的意淫。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人要活着用什么吃饭不丢人,何况给曹雪芹先生歌功颂德,也是应该有劳务费的。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强大的IP,除了小说,它非常适合变成戏剧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度演绎。

并不是自媒体时代才是碎片化阅读。所谓声色犬马,古人也不见得人人都喜欢一页一页的沉浸在字里行间。如果有人来进行解读,或者把精华的部分展现出来,不少人乐意为此买单。所以大概最早就是曲艺进行传播。慢慢有人开始对它的花边新闻进行考证。

因为当年的情况,不像今天,《红楼梦》的作者至少生前是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版权待遇的。虽然我相信当时他也有自己的一众粉丝。比如脂砚斋等。但是这个人还是穷困潦倒,甚至生平都并不详尽,而且整部小说完成的情况目前不仅仅存在争议,就连曹雪芹是不是原创作者,恐怕也还有人质疑。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建国后的说法,不说元代了,到明清是古典小说的一个高峰期,虽然《红楼梦》是集大成者,但是仅仅是《三国》《水浒》《西游》是不是都代表最高峰还值得商榷,我想是因为四大名著好称呼一点,你要是愿意可以再列出个八大,十大也未尝不可。

不过如果只能列举一个,那么还是非《红楼梦》莫属,因为其他所谓的名著都有演变和汇总的经历,并不是一个独创的结果。唯有《红楼梦》是真正的把古典和白话文小说结合到巅峰,而且又是独立创作。

今天我们不谈红学,谈谈它的延伸产品和个人心目中的经典。《红楼梦》这块肥肉,绝对不只是红学研究者的最爱。改编成其他文艺表现手法,是非常适合的,比如绘画,作诗,曲艺等等。

人物从虚拟变成现实,我想首先应该是戏曲,但是沽酒客现在无法考证哪个剧种首先改编了它。不过影视作品倒是可以考证到。

1927年复旦版(首登银幕)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第一次较完整地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演绎成电影故事。任彭年编导。影片分上、下集,以刘姥姥一角贯穿始终,扮演刘姥姥的是著名喜剧明星周空空。为了招徕观众,影片公司竟别出心裁的让大观园中的人物一律穿上时装。

这部影片的结构十分巧妙,以刘老老为全剧结构的主线,颇有点“后现代”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版本的人物比较全,不像周璇版本的删节太多,十二金钗只出场了钗、黛、凤三人,连云妹妹都没有。

1929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版

此外红楼热潮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就有,和后现代意味的《红楼梦》影片竞争的有上海孔雀影片公司的《红楼梦》,该影片在1929年终于面世,由程树仁编导,夏佩珍,殷明珠,严月娴,陆美玲主演,为了打造自己的票房,影片海报宣传它是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并针锋相对地刊出广告:“本片乃古装香艳巨片,非时装可比。”该片与复旦版《红楼梦》几乎同时开拍,所谓古装是参照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红楼梦》人物画像中的常见服饰,即类似京剧戏装的一种式样。

孔雀公司的古装《红楼梦》筹拍时间较复旦为早,在开拍前一年即延请两位女文学家选摘原著精华编写剧本,并在服装和布景上精益求精,耗费极大,为了找到"高鼻梁"的林黛玉,剧组还登报进行了类似今天的海选,最终选定由中法混血的陆美玲饰演林黛玉。导演程树仁是留美电影专家,编导摄影都能驾驭,他为了拍好这部《红楼梦》,曾先试导一部古装片《孔雀东南飞》。可惜的是,这部古装《红楼梦》只在东华大戏院(后曾改名巴黎大戏院,即淮海电影院前身)开映了两天,以后就未见在二三轮电影院续映过。

不过可惜,年代久远,笔者并没有看过这个影片,估计拷贝早就没有了。但是至少告诉我们当时的上海魔都已经非常领先了。不知道有没有受到越剧的影响还是影响了越剧。

1944年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众星云集版

早在默片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曾经拍成电影。1944年,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又把它当作“巨型炸弹”推出。当时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宣传资料称,《红楼梦》一片“耗资千万元,摄制近一年”。编导卜万苍自称“对此皇皇巨著”,“嗣经再三研读,并旁涉一切关于《红楼梦》之论著”,才开始工作。仅就服装道具方面,“费去很多时间,翻过很多书籍,参考很多式样,方才决定”。

为了将片长压缩到14本,把情节集中在宝玉、黛玉和宝钗的爱情故事上。演员则安排由袁美云反串贾宝玉,周璇扮演林黛玉,王丹凤扮演薛宝钗。但是影片最终评价不高,不过当时可是最火的明星,是第一次众星云集版,事实证明,《红楼梦》不是给明星准备的,多年后央视电视版和谢铁骊电影版对比就知道了。

1962年最知名的戏曲电影版

该《红楼梦》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的越剧舞台艺术片,由岑范执导,徐玉兰、王文娟主演,于1962年11月22日上映。

越剧剧目《红楼梦》由徐进编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上海舞台,连演54场,场场爆满。首演后又赴北京、香港以及朝鲜、越南等国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1959年,上海越剧院将它作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剧目重点排演。1960年去香港演出时,角色做了适当的调整,金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

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岑范导演,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该剧于文革后1978年重新放映,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内地的观众人数就达12亿人次,成就了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最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了。这是87版没出来之前,只有同年邵氏黄梅调版本可以比美的。

1962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这部香港版《红楼梦》

虽然香港的凤凰公司与大陆演员合作拍越剧电影《红楼梦》不成,但香港邵氏公司另起炉灶拍摄了黄梅戏电影《红楼梦》,与大陆版同在1962年上映,实欲一挣高下。此版本由香港当红的影星乐蒂饰林黛玉,由袁秋枫担任导演,任洁反串贾宝玉,丁红饰演薛宝钗,丁宁饰演袭人,杜娟饰演紫鹃,莫愁饰演晴雯,高宝树饰演王熙凤,还有许多大牌明星客串,如赵雷的贾政,李香君的邢夫人,关山的贾琏,张冲的薛蟠,石燕的迎春,文爱兰的探春,张燕的惜春,胡金铨的碚茗等等,可称得上是邵氏60年代的黄金时期的代表作,片中还有年仅15岁的沈殿霞,饰演傻丫头。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历来被不少电影人搬上银幕,以尝心头之好。导演袁秋枫这一部黄梅调的《红楼梦》,被誉为电影经典之作。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音乐,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恋的悲情带上高峰,居功至伟。后来李翰祥的版本其实只是因为运气太好,有林青霞,张艾嘉这里就不做介绍了,大家喜欢可以去找《金玉良缘红楼梦》个个颜值巅峰。

其他版本还有很多的,但是都不值得一提。最重要说的是八十年代国产的电视剧版和电影明星版。

先说1989电影明星版《红楼梦》

这部戏居然拍了八集(也有说六集),但是完全没有考虑院线感受吧。不过抛开电视剧版本,也是经典,而且众星云集。这个版本的导演是著名导演谢铁骊,谢导曾因这版《红楼梦》获得过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红楼梦》是长篇巨著,用电影来诠释演绎其实并不容易。89版《红楼梦》拍摄了3年时间,共有6部,按时间来算,也合得上一部10多集的剧集了。

87版《红楼梦》当年大量选用新人,很多演员只出演过这一部剧。89电影版中选用的却大都是专业演员,而且今天回头看,那真是星光熠熠、大牌云集。林黛玉是陶慧敏,薛宝钗是傅艺伟,贾宝玉是夏菁,夏菁的贾宝玉在扮相上比欧阳奋强更加精致秀美,不过因为五官线条太柔美,还是看着比较女生,但表演却是十分出彩的。

另外刘姥姥赵丽蓉老太太,王熙凤是刘晓庆。值得一提的是何晴扮演的秦可卿。这个何晴不得了,唯一演过所有四大名著的女演员。此外还有何赛飞的妙玉,马晓晴的史湘云,兔子精李玲玉扮演了尤三姐等等。

谢铁骊导演的这部电影版《红楼梦》艺术感很强,但整体气氛比较沉闷。导演整部片都在让胶片的感觉充满诡异,不知道是不是要让我们感受太虚幻境,真的太辛苦了。

三十二年的经典87版《红楼梦》

终于说到心头好了,1987年是一个幸福的年月,个人觉得最贴近的《红楼梦》版本诞生了,先不看演员,你看看幕后制作和顾问团队,今天哪一个不是大师级别:文学顾问是曹禺、沈从文、吴世昌、周汝昌等;编剧是:周雷、刘耕路、周岭;制片人王扶林,韩淮,任大惠,郑燕昌,蔡世富。

本剧剧本由刘耕路、周雷、周岭三位编剧参考红学家周汝昌的意见进行编写。基于当时“曹雪芹原著,高鹗续写”的主流观点,总体原则为“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对于后四十回,合理处就采用,悖谬处则摒弃,并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线和脂砚斋的提示,参考红学探佚学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些修改和重新创作。限于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拍摄的技术水平,原著中的不少内容被略过,比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境”等都没有在电视剧上反映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当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直到1986年1月才最终定稿,历时两年零二个月。在此期间,周汝昌、吴世昌、朱家溍、杨乃济、阮若琳、王立平、戴临风、王扶林等人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全剧本最终由周岭统一修改并定稿。

此剧跟《红楼梦》创作历程是一样的,呕心沥血,十年磨一剑。1979年,导演王扶林提议将古典名著《红楼梦》以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幕,此想法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红学界的支持。

1981年11月,中央电视台召开了关于《红楼梦》拍摄成电视剧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改编问题。

1983年2月筹备组成立,5月编剧组成立,8月剧组顾问委员会成立,《红楼梦》电视剧拍摄进入实质性阶段。12月,剧本初稿正式确定。同时,剧组采取海选形式在全国各地选拔演员,引起热烈反响,一百多个演员席位争夺的异常激烈。

1984年春夏期间,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主要学习内容为研究原著,分析角色,亦学习琴棋书画,增强艺术修养。通过学习,才慢慢确定了最终的演员人选。同时,剧组为了拍摄的需要,按照原著的描述,在北京市宣武区建立了大观园,即北京大观园;出于北京用地紧张的考虑,剧组另外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现都成为旅游风景区。同年2月9日,开始试拍。

试问一下,今天的演员流量明星们,你们能拿出这么长的时间为一部戏而付出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你们觉得不值得吧。

1984年9月10日,该剧在安徽黄山正式开机,录下了第一组镜头,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总投资为680万人民币。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

最好的红楼音乐,替曹翁一吐心中块垒

《红楼梦》的音乐是由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创作而成。1984年,王立平向《红楼梦》剧组自荐获准,此后历时四年,耗尽心力完成了《序曲》、《引子》、《枉凝眉》、《葬花吟》、《紫菱洲歌》、《红豆曲》、《秋窗风雨夕》、《晴雯歌》、《聪明累》、《分骨肉》、《叹香菱》、《题帕三绝》、《好了歌》13首歌曲,其中仅一首《葬花吟》就费时一年零九个月,用他自己的话形容“这是我投入感情最多、面临压力最大、遇到困难最多的一次创作”。

歌曲《序曲》以古筝开篇,用一段幽怨、婉转的女声独唱,表达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嗟叹情感,其后用弦乐的变调引出红楼梦的主旋律;《引子》则秉承《序曲》的基调,注重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演绎了金陵十二钗的哀怨之声;《枉凝眉》的主题是宝黛悲剧爱情,其曲调极为哀怨,有动人魂魄之感。

歌曲的女声原唱者是陈力,男声原唱者是王洁实和叶茅,当时的陈力仅是一名普通的女工歌手,因其嗓音符合王立平对音乐的要求,故被选中。陈力当时丈夫因意外过世,或许是设身处地的感怀身世,她将自己的特殊情感完全注入到歌声之中,唱出了沧桑凄感、动人魂魄的天籁悲音。这亦是陈力的绝唱,之后因为人生变故,她不再从事歌唱事业。

王立平先生曾经说:葬花词中“天尽头”的曲一出,就豁然开朗,真是一吐心中块垒。大家可以去听听。

选择角色方面,个个成了大家心目中红楼人物的最佳代言人,陈晓旭的林黛玉,欧阳奋强的贾宝玉,张莉的薛宝钗,邓婕的王熙凤,以至于其他所有上百个人物,无不栩栩如生,立于纸上。没有考虑明星和多少演戏经验,所有人都知道,这部戏就是一生的所托。

编剧忠于原著,敢于发挥;导演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演员形神兼备,过目难忘;歌曲浑然天成,哀怨动人;色调明快亮丽,赏心悦目;造型博采众长,深入人心;经典无须争辩,历久弥新。

深得原著精髓;叙事好、吸引人;服饰、道具、布景等精致逼真;台词白话、容易理解;没有拘泥于原著,有自己的探索创新。而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更是被大家认为无法超越的部分,如《枉凝眉》等歌曲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

多年后李少红又翻拍了《红楼梦》,为什么被骂,条件和设备都好于几十年前,演员也选择性更大,还是太自以为是了,你把电视表现手法当成自己的一次梦游天虚幻境,简直是扯淡的事情。另外演员根本不读书,理解到多少呢?还有红学专家们,都“务实”(搞经济)去了,谁会用心呢?

虽然拍什么只要有人给你钱,我们管不了,但是也肯定不会有人愿意去看,几十多年后,你新的创作始终没有替代旧的经典,不仅仅是观众先入为主,而是你们忘记了本来的初心。

好在这个经典从开始,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正好经历了,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