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李建华: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伦理学慎思<伦理与哲学的关系论文>

李建华: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伦理学慎思

【摘 要】正确认识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是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重要前提,而对人机关系伦理本质的认识存在着人本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分野。从人本主义的伦理立场出发,尽管出现了超人工智能,但人类的伦理世界是不可能被颠覆的,因为人伦关系、伦理法则及伦理秩序是人类所“独有”的。机器人也许会“参与”到社会伦理生活中来,这种“参与”源于机器人内部被预先设定的程序,机器人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伦理主体。从责任的基本规定看,机器人也承担不了伦理责任,因为它天然不具有行动的自知性和可解释性,人类对人工智能负有完全责任,而不仅仅是责任的分担者之一。当我们说要强化机器人伦理的时候,绝非意指关于机器的伦理,而是人类对智能机器人进行设计、开发、应用与运营的伦理。坚持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是讨论人工智能伦理的前提,可以避免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

作者简介:李建华,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伦理学基础理论、道德心理学、政治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文章来源:《理论月刊》2023(9)

我们是否已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核心标志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的问题。但从经验层面上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似乎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随着ChatGPT的诞生,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在功能与功用方面的优势既表现出极度兴奋,同时又心存诸多忧虑:人类与机器人如何相处?机器人是否可以完全取代自然人的工作?未来的世界是否就是智能世界?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们往往表现出乐观、保守和谨慎这三种不同的态度。乐观论者认为,随着奇点理论的出现以及智能机器人的不断更新迭代,人工智能终将“反客为主”,超越人类智能。保守论者认为,人类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人工智能永远不会超越人类智能,“造物主一定比所造之物高明”。谨慎论者则认为,人类应该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智能机器人有成为“万能人”的潜质,一旦具有了自我意识并取代人的全部活动,人类就有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所控制,“如果人类运气不佳,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有可能要了人类的老命”。

其实,乐观论、保守论或是谨慎论本身并不重要,都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智能机器人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化、商品化的催促,不断被人类所利用,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人机关系。指数级、复合式的技术变革以及超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改变人类推测未来的假设框架和基本逻辑。但我们不能被技术裹挟,从而丧失人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必要无条件地去拥抱这个智能时代,而是“要记住,未来不只是降临在我们身上,它是由我们一天天创造的,我们也将要为这个非常时刻所作出的决定负责”。基于此,对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进行伦理学慎思就显得十分必要与紧迫。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者或讨论者所坚持的伦理理论、信念与立场密切相关,其基本的分野仍是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这两条彼此对立的路向。人工智能伦理是一个宏大课题,也是一个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均处于学术争论中的问题。笔者无意也无力去深究问题的全部,仅仅基于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立场,从人伦世界的本质性、伦理主体的规定性、机器人的伦理责任、是否存在机器人伦理四个方面谈点浅见。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审度与反思,笔者旨在确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伦理信念,坚守人类基本伦理法则,使对人工智能伦理挑战的被动回应向主动防范转变,而不是主动迎合或迁就对人工智能的无限制、无底线、无责任的滥用,任由其颠覆现有伦理理论与人伦秩序。

一、人伦世界是否可能被颠覆

人机关系是智能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应对人工智能伦理挑战的思考主线。要明确的是,我们必须正视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新伦理问题,但却不必焦虑于“伦理观滞后”,更无须急忙去改变现有伦理而去刻意“迎合”人机关系的表象。因为人工智能引发伦理变革只具有某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并且这种伦理风险不能单靠伦理来防范,重要的是要节制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与应用,尽量避免出现因伦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尽管人工智能与人机互动属于不同领域,但二者都同计算与智能行为密切相关。因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