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营造法式》<故宫这本书的简介内容是什么意思>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34卷。宋李诫编修。清初钱曾影宋进呈抄本。半页11行,行22字。版框22.5cm×18.5cm。白口,左右双边。12册,2函。卷前有宋崇宁二年正月十日、绍圣四年十一月二日奉旨准依奏镂版颁行札子,李诫《进新修营造方式序》,其后为《目录》、《看详》各一卷, 首叶下钤“虞山钱曾遵王藏书”印记一方。《营造法式》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建筑营造规范的书。始编于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元祐六年(1091年)成书。绍圣四年(1097年)李诫奉敕重修,元符三年(1100年)修订完毕,并经御览,于崇宁二年(1103年)付梓。全书分为总释总例、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五大部分,共357篇,3355条。有“看详”和“目录”各一卷。第一、二卷《总释》和《总例》,考证了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通用的名称以及书中所用的正式名称;第三至十五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和窑作等13项工种的制度,而大、小木作的内容占了8卷篇幅,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木作制度中规定“材”为祖,材有八等,以材作为房屋建造的基本模数;第十六至二十五卷按照各作制度的内容,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规定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和有关工作的质量;第二十九至三十四卷是图样,包括测量工具,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木作、彩画作的雕饰和彩画图案,殿堂、厅堂地盘(平面图)、侧样(横剖面图),共560余幅,是此书中极为珍贵的部分。此书系统地总结了北宋前建筑学方面的可用之法,大部分章节是根据当时工匠的实际经验总结而成,反映宋代建筑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的灵活性,装饰与结构的统一以及生产管理中严密性,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化和定型方向发展的标志。《营造法式》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建筑学专著之一,对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极为重要的、富有科学价值的参考文献。《营造法式》的宋刻崇宁本、绍兴本,宋刻元修补本,今仅残存单叶或零卷。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曾将其录入,但前书也只残存一卷。现存钞本多出自绍兴本,此为其中较完善之本。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专书,由将作监李诫奉令编修。共36卷,357篇,分为总释、总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部分,按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分别记述,是我国现存最全面、系统、准确的建筑文献。李诫(约1060-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管城区)人。曾任曹州洛阳县(今山东曹北县)县尉。宋元祐七年(1092年)调京城开封将作监任职,由主簿、丞、少监直至正监。其间营建的工程,如五王邸、辟雍、尚书省和开封府廨、龙德宫、九成殿、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均出其手。李诫自幼博学多艺,书画并精。家有藏书数万卷,手抄者达数千卷。除《营造法式》外,仅有《本经》1卷本流传于世。另著有《续山海经》10卷、《续同姓名录》2卷、《琵琶录》3卷、《古篆说文》10卷,均已散失。钱曾(1629-1701年),字尊王,号也是翁,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不仕。曾随钱谦益学诗文,甚受赏识。致毕生精力采集遗书秘籍,家藏图书多古本,书室名“述古堂”、“也是园”。所藏之书皆分类诠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虽详略不同,体例各异,皆有所长。编有《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撰有《读书敏求记》。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古称海隅,一称乌目山。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海拔261米。相传西周虞仲葬此,故名。东麓有言子墓、仲雍墓等,南有剑门,北有秦坡、桃源等胜迹。“看详”,即说明法式中的若干规定和数据。如屋顶坡度曲线的画法,计算材料所用的各种几何形的比例,标定垂直和水平的方法,按不同季节制订劳动日的标准等。永乐五年(1407年)完成,收国内各种书籍,分类编纂为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共达3.7亿多字。可惜在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到侵略军毁灭性的野蛮破坏,有的被兵马践踏或焚烧,有的被掠往外国,现仍藏于国外的图书馆、博物馆。这部无价的文化瑰宝被摧毁殆尽。据近数十年寻觅,存世者仅有810卷,其中有大半尚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书柜或库房中。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TAG标签耗时:0.028788089752197 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