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第10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何人可第5版《工业设计史》考研复习学习笔记)<工业设计史重要人物>

第10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

战后初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现实和重建的需要,对于厂家和设计师而言,有两种象征重建的方式。

技术性:工业的发展被视为自强自立的必要手段,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将全部经历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之中,并发展了一种强调机器效率的工业设计风格,生产的重点放在技术产品上。

艺术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意大利则以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来描绘自己国家的未来,他们试图从家用产品着手,创造一种体现稳定和各自成就,又为大众认同的环境。

设计观:价值创新、合适设计

(1)价值创新理论:着眼设计的商业价值,使设计变成推动经济运转的动力之一。美国“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2)合适设计理论:着眼通过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反对使设计沦为浪费资源和能源的媒介。英美等国设计机构推崇的“优良设计”。

第一节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二战前功能主义(包豪斯)被广泛接受;二战后,包豪斯纯几何形式和工程语言的美学发生变化。

——斯坎德纳维亚设计

1930年:斯德哥尔摩展览会(德国的功能主义和本土手工艺中的人文主义融汇在一起)

1939年:纽约国际展览会(“瑞典现代风格”作为国际性概念地位被确定)

1954年:米兰国际设计展览(朴实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大受欢迎)

1954~1957年: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国际广为流行。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流行的原因:

1)组织自身的努力

设计年展轮流在各国举办,影响十分广泛

鼓励厂家投资,有创建的产品开发

说服当局支持优秀的设计

启发公众使用更美的东西

2)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力量

普遍的乐观情绪和对发展和进步的信心

新观念的深入人心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那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

几何形式被柔化,边角被光顺成s型曲线和波浪线,常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

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相应的质朴,推动这种文化的趋势。

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以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

1945年后,另一种怀旧的趋势——丹麦精良的手工艺传统在瑞典和挪威也得到加强。

汉宁森设计的ph5吊灯至金融畅销不衰。年轻设计师的脱颖而出推动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瑞典的现代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大批量创造性天才人物,能适应新的工业需要。艾格里和胡高为菲赛特电气公司设计的电动打字机就是其中一例。

 沙逊的艺术学习和工程师经历使他能将美学处理和技术因素结合起来。设计包括为胡斯奎纳公司设计的家用设备及电动工具,为伊莱克斯设计的真空吸尘器,哈斯摄影器材模数系列的设计顾问,与绅宝公司建立了工作关系,负责该公司小汽车的外观与内部设计。1945年为绅宝公司设计的小汽车空气动力学线条反映了该公司飞机生产起家的影响。1960年设计的“99”沙龙车采用楔形车身设计,将外形优美的比例和舒适、操作方便结合起来。

威斯加徳于1935年为沃尔沃公司设计的“亚马逊”。沃尔沃是最早倡导安全带概念的厂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人情味也体现在工业装备的设计上,瑞典工业设计师做了大量的工作,6名设计师组成了瑞典“设计小组”。

战后丹麦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是维纳。对家居的材料质感结构和工艺深入的了解,是他成功的基础。维纳的设计极少有生硬的棱角,转角处一般都处理成圆滑的曲线,给人以亲近之感,“椅”的设计原是为有腰疾的人设计的,因而坐上去十分舒适,抒情而流畅的线条、精致的细部处理和高雅质朴的造型,具有雕塑般的质量,这种椅迄今仍大受欢迎,成为世界上被模仿得最多的设计作品之一。

维纳早年潜心研究传统的中国家具,设计的系列“中国椅”便吸收了中国明代椅的一些重要特征,东方的启示在他个人风格的设计中是显而易见的,从1945年起设计的系列“中国椅”吸取了中国明代椅的一些设计特征。

 20世纪50年代有国际性影响的另一位人物是建筑师设计师雅各布森。雅各     布森的作品十分强调细节的推敲,以达到整体的完美。雅各布森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了三种经典性的椅子,即 1952年为诺沃公司设计的“蚁”椅,1958年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和“蛋”椅,这三种椅子均是热压胶合板整体成型的,具有雕塑般的美感。

1925年,邦与奥卢胡森创立了B&O。强调逻辑操作和人机之间的双向交流。B&O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收音机,形似一只朴素的小木盒,带有5个预选电台按键,简洁而实用。

格朗福斯公司负责人彦森设计的多级离心泵非常成功。在整个工作范围内都必须保持高效率:在技术上就体现为采用多级泵的形式。

 塔皮奥瓦拉师从科布西埃。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将现代主义原则与传统风格结合,机械化方式生产新一代家具。设计观念:设计为普通人服务,设计产品应具备功能、经济、耐久的特性。

塔皮奥瓦拉师从柯布西埃,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将现代主义原则与传统风格结合,机械化方式生产新一代家具。设计观念:设计为普通人服务,设计产品应具备功能、经济、耐久的特性。

 鲁梅斯理米于1960年设计的一种供公共场合使用的卢基I型可堆放椅。在米兰国际设计展览中获得金奖,1962年,挪威特克尼特龙公司推出了塞拉牌电视机,这种电视机以柚木为壳,设计中把荧光屏作为视觉中心,成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流行的电视机形式。

整个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新世纪得到发扬光大。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发展

现代主义实际上是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在广义上,19世纪80到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反传统的美学、文学思潮,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义的现代主义指的是各种文学艺术派的总称。在狭义上,20世纪初期到二战之间取代象征主义而出现的几个特定文学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

1.战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20世纪40—50年代)

美国和欧洲的设计主流是以包豪斯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是功能主义,强调实用物品的美应由其实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现来确定。他影响了广泛的工业生产领域。

设计特征:1)突出的功能主义特征;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3)强调整体设计,提出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4)在设计以实用、经济为目的。

2.现代主义设计的持续与反叛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战后十年的经济民生,恢复各国经济繁荣发展,工业产品相对剩余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现代主义设计受到质疑。

对设计的新要求:1)物质、财富膨胀,消费者的审美要求相应提高;2)适应新材料、新技术,设计表现多样化。

3.美国现代主义的发展

包豪斯师生来到美国之前,美国对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已经感兴趣,为战后接受现代主义打下基础。集中体现于美国和英国的现代主义被冠以优良设计加以推广。

优良设计反对商业设计

诺伊斯(Eliot Noyes,1910-197)被任命为工业设计部第一任主任。他和他的继任者小考夫曼(Edgar Kaufmann Jr。)都竭力推崇“优良设计”,把它作为反抗流线型一类纯商业性设计的武器。

商业性设计——把设计完全看作一种商业竞争的手段,设计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或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商业性设计观与包豪斯直接由使用、材料和生产过程确定形式的原则背道而驰,诺伊斯认为好的设计是美学爱好问题,小考夫曼进一步贬低了商业成功的重要性。

伊姆斯夫妻曾执教过美国现代设计摇篮之一的密执安州匡溪艺术学院,二人都在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竞赛中暂露头角。1940年二人在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举办的“家庭装修中的有机设计”竞赛中获得首奖,1946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专门为伊姆斯举办的胶合板家具展取得成功,1946年诺伊斯和埃罗.沙里宁在洛杉矶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早年研究胶合板的结果,椅子的坐垫及靠背模压成微妙的曲面,给人以舒适的支撑,镀铬的钢管结构十分简洁,并采用了橡胶减震节点,所有构件和连接的处理都非常精致,使椅子稳定、结实而且很美观。

 1955年,设计了椅面用塑料整体成形的可重叠椅,1958年又设计了铸铝结构、发泡海绵做面料的转椅。这些设计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伊姆斯的其他作品还有1956年设计的安乐椅和配套的垫脚凳。 

沙里宁出生于芬兰,随父移居美国后学习建筑,曾获奖学金赴欧洲考察学习两年。1940年他与伊姆斯合作,设计了一套组合家具创造了新的三度空间形式,沙里宁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他的家具设计常常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 。

 使埃罗·沙里宁名闻世界的是杰斐逊国家扩展纪念碑(俗称圣路易弧形拱门),这座高宽各为190米的外贴不锈钢的抛物线形拱门,造型雄伟,线条流畅,象征该市为美国开发西部的大门。

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力图促进美国现代主义设计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一些企业也投身于这项工作。特别是两家进行室内设计的生产家具的厂家——米勒公司和诺尔公司。他们将现代主义的目标与其所爱好的新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开发和生产了由美国设计师设计的家具。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仍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认为追求时尚和商品废止制都是不道德的形式,只有简洁而诚实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这种设计不玩弄花招,没有假造的古董光泽也没有适于材料本身处理以外的表面修饰。

格罗披乌斯也修正了他在包豪斯时期的主张,更加强调设计的艺术性与象征性。1959年格罗披乌斯设计的茶具就体现了这一点,不但造型更加"有机",而且还由他在包豪斯时的同事拜耶(Herbert Bayer)设计了表面装饰。

4.英国现代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依然恪守工艺美术运动的传统,尽管受到一些来自异国的影响,如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人情味,以及美国注重工业和技术的思想的,但总来说现代主义没有能在英国真正确立起来。

一方面由于一些包豪斯的重要人物流亡到英国,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和国家在物资和人力上的短缺,使得强调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维修的功能主义设计得以广泛应用。

战争期间,为了应付家具木材的匮乏,英国政府贸易局决定通过国家控制生产和供应的办法来推行标准化家具的生产,于1942年制定了这种家具的设计要点,要求充分利用材料设计出宜人的家具,著名设计师拉瑟尔(Gordon Russel)被任命负责此项工作,他本人深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其评选设计的准则是简洁而实用的,这种准则一直影响到战后多年。

1942年英国成立了第一家设计协作机构--设计研究所,由雷德(Herbert Read)为首的一批设计师、建筑师负责研究所的日常工作,任务是为各种实际的设计课题提供咨询服务。

1948年设计师伊斯戈尼斯(Alee Issigonis)设计的莫里斯牌大众型小汽车:设计是从大众化、实用化的原则出发,小巧而紧凑;又考虑到英国国民普遍存在的追求表面高贵的心理;成为英国第一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德国“大众”牌汽车相媲美的小汽车,它生产了十年之久。

1959年伊斯戈尼斯设计了另一型号的莫里斯小型轿车,十分干净利落,被认为是战后英国工业设计的杰作。

 1949年,英国设计出了MAS-276型收音机,用深色外框把旋钮、刻度板、喇叭等部件集中到面板中间,这一设计成为20世纪50年代台式交流收音机的典型样式。

 在家具方面,英国“实用家具咨询委员会”在战后仍控制了家具的生产、供应和设计,以低廉价格提供标准化的“实用家具”,并以此去影响大众的口味。由于实用家具的设计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往往过于刻板,因而“实用”一词在战后成了廉价和不如意的同义语,到20世纪40年代末,以“人情味”为特征的英国设计兴起,开始注重设计中造型、色彩等心理因素。

 1949年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创办了《设计》杂志,积极推动以轻巧、灵活和多功能设计为特征的"当代主义"风格。当代主义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家具、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一种设计美学,对于办公机器等的设计也有较大影响。当代主义基础仍然是功能主义,但由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使其又具有弹性及有机的特点,当代主义实质是20世纪20~30年代国际现代主义的发展,因而又被人称为新国际现代主义,它源于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实用家具"笨重而朴素的风格。

英国当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雷斯(Erenest Race,1913-1963),1945年,他就利用飞机残骸制成的再生铝设计了一把靠背椅和其他一些家具,这把椅子在1951年的米兰国际工业设计展览中获得金奖,1951年他利用钢条和胶合板设计了著名的“安德罗普”椅,也叫“羚羊”椅,造型轻巧而有动感,既可用于室外,也可放置在居室。

 另一位当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师是罗宾·戴(Robin Day,1915—)。戴就学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家具与室内设计,1948年,他设计的一把椅子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低成本家具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1951年,在米兰国际工业设计展览中,他的家具获金奖;1950年,设计的可叠放椅是胶合板制成的,采用的倒V形腿成为当时的风尚。戴还将当代主义风格应用到家用电器设计上,他1957年设计的电视机便是其中一例。

1951年,英国为纪念“水晶宫”博览会100周年而举办了一次盛大的“英国节”,以展示英国的工业成就和文化,并向公众进行设计教育。活动得到了工业设计协会的大力支持,并由工业设计协会选送了部分展品,“英国节”展现了艳丽的色彩和丰富的表面装饰,与战前现代主义对装饰的厌恶和战时的严酷形成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公众已从战争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开始向往欢快、热烈的生活,同时也为后来英国设计中更为形式感的因素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由于工业设计的扩展,英国工业设计协会于1972年改称为英国设计协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英国设计中心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了一系列新的评选程序,以保证其展出的“优良设计”能满足新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1967年,设计中心奖的评选范围从家用产品扩展到了工程设计,积极推进机电产品的设计,由此产生了大批优秀作品。英国兰斯·波士公司生产的侧向叉车,该设计获得了1970年投资类产品设计奖。

 英国海德罗凡空压机由于在设计上的成就而获得了英国设计协会的1988年欧洲设计奖荣誉提名,该公司在顾问设计师的帮助下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机器,在人机工程和色彩设计上独树一帜(注重产品的外观造型,又强调产品的技术结构和实用性)。

英国著名工业设计师戴森(James Dyson,1947—)设计的新型吸尘器就体现了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戴森设计了一个透明的PVC外筒以显示新型吸尘器的工作原理,并提示使用者什么时候该倾倒垃圾。

    “现代主义发展”小结:

1)现代主义在战后的发展集中体现于美国和英国;

2)这两个国家的设计机构通过各种形式扩大了现代主义在本国设计界和公众中的影响;

3)为现代主义设计冠以"优良设计"(Good Design)之类的名称加以推广。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设计

现代主义的设计到20世纪40到5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与其平行发展并同样有影响的设计流派,也在发展中,这些流派的宗旨常常是与现代主义的信条相悖的,但它们在设计史上的地位也不应被忽略,美国的商业性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战后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现代主义+商业性设计;

第二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后现代主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信息时代工业设计。

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现代主义+商业性设计

(1)现代主义

核心——功能主义。

口号——形式追随功能

特点——“优良设计”风格

(2)商业性设计

商业性设计:把设计完全作为一种纯商业竞争的武器,设计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和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

宗旨——与现代主义的心跳相背离

本质——形式主义

信条——设计追随销售

核心——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由于工业设计作为一种社会上公认的职业,起源于美国,他是20世纪20到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工业设计就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箕稷济产品对电气化高速交通等现代工业的产物大厂风格,并发展了流线型一类具有象征性的时代风格。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实践仍然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强调设计的象征主义,迎合美国人追求新奇的心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消费的高潮,这进一步刺激了商业性设计的发展,美国汽车设计是商业性设计的典型代表。

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设计师们为了促进商品销售,以流行的时尚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商业性设计有时是以牺牲部分使用功能为代价的。

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实践仍然强调设计的象征意义,迎合美国人追求新奇的心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消费的高潮刺激了商业性设计的发展。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现代主义的信条“形式追随功能被设计追随销售”所取代。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

商品废止的三种形式:1)功能型废止:让原来的产品“老化”;2)合意型废止:让原来的产品“过时”;3)质量型废止:让原来的产品“死亡”。

美国工业设计师厄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汽车工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厄尔等人认为这是对设计的最大鞭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且在自己的设计活动中实际应用它。诺伊斯等则认为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因而是不道德的。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汽车设计是商业性设计的典型代表。战后的美国人需要一系列新的设计来反映和实现他们的乐观主义心情,消除战争期间因物质医乏带来的艰辛生活的记忆,汽车成了寄托他们希望的理想之物。美国的设计部不断推出新奇、夸张的设计,以纯粹视觉化的手法来反映美国人对于权力、流动和速度的向往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效。

 美国工业设计师厄尔对商业设计的贡献:其一把汽车前挡风玻璃从平板玻璃改成弧形整片大玻璃,从而加强了汽车的整体性;其二以镀铬部件作车标、线饰、灯具、反光镜等,这称为镀铬构件的雕塑化使用。厄尔在车身设计方面最有影响的创造是给小汽车加上尾鳍,这种造型在20世纪50年代曾流行一时。

 厄尔设计的卡迪拉克双坐车出现的尾鳍,最有争议的设计特征。1955年“艾尔多拉多”型小汽车的尾鳍已趋成熟,其整个设计是一种喷气时代高速度的标志,车篷光滑地从车头向后掠过,尾鳍从车身中伸出,形成喷气飞机喷火口的形状。厄尔的设计基本上是一种纯形式的游戏,汽车的造型与细部处理和功能并无多大关系。这显然是与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背道而驰。尽管厄尔一生作品累累,影响也十分广泛,但他没有获得过任何设计奖。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废止”原因:经济衰退、能源危机、消费者权益意识增强。

罗维提出了MAYA原则,即“创新但又可以接受”。德雷夫斯也认为必须将新的形式与人们熟悉的模式结合起来,才能被消费者接受。

罗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活跃于美国的设计界,他战后初期的一些设计还带有商业性设计的特征。1948年设计的各地的美国文化的象征。微型按钮电视机简化了早期型号的控制键,采用了一种更适于家庭环境的机身,其标志清晰,外观也很简洁,这说明罗维已开始脱离流线型风格。1963年,罗维设计的“皮特尼·鲍斯”邮件计价打戳机完全采用了简洁的块面组合,标志着其设计风格的巨大转变。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商业性设计走向衰落,工业设计更加紧密的与行为学、经济学、生态学、人机工程学、材料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结合,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科学为基础的独立完整的学科,并开始由产品设计扩展到企业的视觉识别计划。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工业设计师积极参与政府和国家的设计工作,同时向尖端科学领域发展。工业设计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罗维从事有关宇宙飞船内部设计、宇航服设计及有关飞行心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罗维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航天工业设计的体系与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被人称为现代文艺复兴,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冲击,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它融汇与产品、服装、汽车、办公用品、家具等诸多的设计领域之中。

设计师尼佐里(Macello Nizzoli,1887—1969)等的参与下,奥利维蒂公司成了意大利工业设计的中心。1935年,尼佐里为该公司设计的打字机奠定了现代手动打字机的基础,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为IBM公司的电动球形字头打字机所取代。

 庞蒂主持的设计杂志《多姆斯》起了很大作用,它促进了现代主义在意大利的翻版——理性主义在意大利设计界的发展。

意大利设计的中心是米兰,米兰的实业阶层对设计的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城市的一系列特殊社会经济条件,孕育了深厚的物质文化。米兰有一个开明的实业阶层,他们对设计的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米兰的工艺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建筑师和设计师。这些都促进了以建筑为基础的设计文化的发展。

米兰还有一个常设的展览机构,即三年一度的国际工业设计展览。

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已发展出了一种以改进了的流线型为特色的风格。1946年,意大利设计师阿斯卡尼奥(Coradino d’Asecanio)设计了“维斯柏”(意大利语意为“黄蜂”)98cc小型摩托车。该车因融合了航空技术、意大利人的趣味和美国的流线型而大受欢迎,连续生产了30年之久。

 奥利维蒂公司战后仍保持了自己在工业设计方面的主导地位。1948年,尼佐里为该公司设计了“拉克西康80”型打字机,采用了略带流线型的雕塑形式,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1950年,尼佐里又推出了“字母22”型手提打字机,设计师从工程、材料、人机工程以及外观等各方面考虑,并且把原打字机的3000只元件减至2000只,设计出了这种机身扁平、键盘清晰、外形优美的打字机。

1951—1957年间,意大利设计风格已经牢固的建立起来了。1953年意大利《工业设计》杂志创刊,1956年工业设计师协会成立。

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设计的视觉特征是所谓当代“有机”雕塑。这种视觉特征与新的金属和塑料生产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这种美学显然受到英国雕塑家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作品的影响,摩尔的雕塑大都以人体为题材,并加以变形处理,体型简练,线条流畅,富于生命力,1948年,摩尔的作品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头奖,使“有机”雕塑在意大利流行开来。

 意大利在商业性家具中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成功,是由于小规模的工业。

科伦波是20世纪60年代较有影响的设计师。十分擅长塑料家具的设计,他特别注意室内的空间弹性因素,他认为空间应是弹性与有机的,不能由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使之变成一块死板凝固。

家具不应是孤立的、死的产品,而是环境与空间的有机构成之一。设计的可拆卸牌桌就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他的遗作在1972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意大利–新的家庭面貌”大型工业设计展览中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这套塑料家具总成共有四组,包括厨房、卧室、卫生间等。这些产品都是由可折叠、组合的单元组成,对不同的房间有很大的灵活性。

 意大利的灯具有很高水平。萨帕设计的工作台灯可以以任何角度定位,使用十分方便灵活,体现了一种实用与美学的平衡,成为国际的经典设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意大利设计的明星是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1917—2007),他是同时代设计师中最杰出的一位。1917年,他出身于奥地利一个建筑师之家,曾在都灵工艺学院学习建筑。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与奥利维蒂公司长期合作,为该公司设计了大量的办公机器与办公家具。索特萨斯的设计思想受到印度和东方哲学影响。1969年,他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情人节”打字机采用了大红的塑料机壳和提箱。

  乔治亚罗不仅设计汽车,也为世界各地的厂家设计其他技术性产品。1982年他为尼奇公司设计的新型“逻辑”缝纫机一改50年代的“有机”风格,选择了一种适当的技术型外观以适应时代的气息。2009年,该公司设计了一款名为“Namir” 的混合动力概念车,极具新锋锐的设计风格。还有不少意大利设计师为国外公司进行设计。这标志着意大利设计已经走向世界,并开始引导潮流。

第五节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德国的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有坚实的基础,而德意志制造联盟促进艺术与工业结合的理想和包豪斯的机器美学仍影响着战后的工业设计。

1947年,为了重建德国的工业,德意志制造联盟重新成立。1951年工业设计理事会成立,为“优良产品”设计制定了一套功能主义的标准,强调产品在整体上不应有与功能无关的表现性特征。包豪斯的成员也积极宣传功能主义的设计。华根菲尔德在战后担任了《造型》杂志的编辑,强调所有实用物品都应是朴实无华的、协调的整体。

战后对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产生最大影响的机构是于1953年成立的乌尔姆造型学院。这是一所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高等学府,其纲领是使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建校方针上遵循包豪斯的理论学说,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统一。瑞士籍画家、建筑师、设计师比尔(Max Bill,1908—1994)(左图)设计了学院的校舍并担任了第一任院长,在建校方针上也遵循包豪斯的理论学说,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统一。比尔于1957年离开了乌尔姆造型学院,阿根廷画家马尔多纳多(Tomas Maldonado,1922—)(右图)担任乌尔姆学院院长。用数学、工程科学和逻辑分析等课程取代从包豪斯继承下来的美术训练课程,产生了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设计教育模式,指导思想是培养科学的合作者。

 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改革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并受到舆论界的批评。1968年乌尔姆学院解散,培养的大批设计人才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乌尔姆设计方法的普及与实施。成果就是前联邦德国的设计有了合理的、统一的表现,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文化。

乌尔姆造型学院与德国公司的合作是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的典范,使设计至今仍被看成是优良产品造型的代表和德国文化的成就之一。为了推进设计,聘了拉姆斯(Dieter Rams,1932—)等年轻设计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组建了设计部,并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乌尔姆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古戈洛特(Hans Gugelot,1920—1965)等教师的协助下,博朗公司建立了公司产品设计的三个一般性原则,即秩序的法则、和谐的法则和经济的法则。

在1955年的杜塞尔多夫广播器材展览会上,博朗公司展出了一系列收音机、电唱机等产品。这些产品与先前的产品有明显的不同,外形简洁、色彩素雅,1956年,拉姆斯与古戈洛特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全封闭的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

 古戈洛特和拉姆斯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了产品设计中,1959年,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收音机组合,先前的音响组合不同,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合的标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公司还生产电动剃须刀、电吹风、电风扇、电子计算器、厨房机具、幻灯放映机和照相机产品,这些产品都具有均衡、精练和无装饰的特点,色彩上多用黑、白、灰等“非色调”,造型直截了当地反映出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特征,1961年生产的台扇生动地体现了机械产品的特色,1970年获得了前联邦德国的“出色造型”奖。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设计怪杰”的科拉尼(Luigi Colani,1926—)就是对抗功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得到舆论界和公众的认可,但却遭到来自设计机构的激烈批评,科拉尼的设计方案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意识,科拉尼用他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日本设计一词,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科高技术产品,如高保真音箱照相机,摩托车,汽车及计算机等。

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近代西方设计概念是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的,当时西方设计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德莱赛和瓦格纳)等都先后到了日本,开创了持续的东西方设计思想的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日产公司于1932年生产的“达特桑”牌小汽车显然是刻意模仿当时欧美流行的车型,特别是福特T型车,20世纪20年代由夏普公司的前身生产的收音机,也是欧美产品的复制品。

 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战前日本与德国关系密切,有些日本人曾去德国学习设计,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带回日本。

背景:从1961年起日本工业进入了发展阶段,即日本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出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工业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1)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2)成长期的日本工业设计;3)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后来居上的原因:1)寻求“日本风格”得到政府和业界的重视;2)国际间设计交流频繁;3)建立了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从1945年到1952年,是日本工业的恢复阶段,由于曾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这时工业中一半设备也不能使用,另一半设备也陈旧不堪,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30%。

◎工业设计的发展首先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设计开始的。

1)1947年,日本举办了“美国生活文化展览”;

2)1948年,日本《工艺新闻》介绍了英国工业设计协会的情况以及它的活动与成绩;

3)1948年的“美国设计大展”;

4)1949年的“产业意匠展览”;

5)1951年的“设计与技术展览”;

6)1951年。由日本政府邀请。美国政府派遣著名设计师罗维来日本讲授工业设计。并且为日本设计师亲自示范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罗维的讲学。对日本工业设计是一次重大的促进。

◎1952年 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并举行了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工业设计展。这两件事是日本工业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尚处于启蒙阶段,优秀设计作品不多。1953年的米兰三年一度国际工业设计展览曾邀请日本参展,但日本以不具备参加国际性展览的条件谢绝,当时日本的许多产品仍是工程师设计的,比较粗糙。公司生产的“G”型磁带录音机在技术上是相当先进的,但其外观看上去像台原型机。

 二、成长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1953年到1960年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与工业都在持续发展,是日本工业设计的成长期,不少新的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1953年,日本电视台开始播送电视节目,1958年摩托车开始流行。

从1957年起,日本各大百货公司接受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的建议,纷纷设立优秀设计之角。向市民普及工业设计知识,设立了“G”(Good Design Awards)标志奖,以奖励优秀的设计作品,1958年设立了工业设计课,主管工业设计。制定公布了出口产品的设计标准法规,积极扶持设计的发展。日本的工业设计从模仿欧美产品着手。以求打开国际市场。这就使日本的不少产品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三、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1961年起,日本工业进入了发展阶段,及日本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出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工业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设计大国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不少日本产品在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62年夏普公司在日本率先生产了微波炉,该公司于1964年生产了全晶体管的台式计算器,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先进的办公机器,但设计也不精致。

 1973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在日本举行了一次展览,使日本设计师看到了布劳恩公司的产品。公司的新型微波炉 在设计上比先前的产品要精致得多。由于面板上复杂的操作指令使人觉得这是一件高精尖的技术产品。许多音响产品看上去颇似科学仪器,只是为满足人们买有所值的心理而设置的。

 日本的汽车、摩托车是从仿制起家的,但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且十分强调技术和生产的因素,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成功。1997年生产的小汽车,车身紧凑而简练,在日本生产的小汽车中独树一帜。

 日本的大型公司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并且十分重视合作精神。因此日本的设计师大多是公司的雇员。设计成果被视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以公司的名义推出。设计师本人则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这一点与欧美的职业设计师有很大不同。

在日本的企业设计中,公司成就斐然,成为日本现代工业设计的典型代表而享誉国际设计界。索尼是日本最早注重工业设计的公司,早在1951年就聘请了日本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柳宗理设计了“H”型磁带录音机。

1955年公司生产了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58年生产的索尼TR60晶体管收音机是第一种能放人衣袋中的小型收音机,1959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半导体电视机。1979年开始生产的“随身听”放音机就是这一设计政策的典型,在20世纪80—90年代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日本GK工业设计研究所是日本为数不多的优秀设计公司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是荣久庵宪司,1957年,GK工业设计研究所成立,许多成员赴美国和德国学习先进的工业设计理论与技术,从而奠定了GK国际交流的基础,GK集团采取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策略,将所有设计领域融会贯通以应付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的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

通过这种“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1956年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设计师将功能主义和传统手工艺两方面的影响融于这只模压成型的胶合板凳之中。

 第七节 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的工业设计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一般都有赖于国际市场,因而十分重视产品的设计,促进了工业设计的较大发展。

我国台湾地区正式发展工业设计是在1961年底,并在台湾生产力及贸易中心机构中设立了产品改善组,邀请美国工业设计师从事观念宣传及公开讲习工作。日本千叶大学吉岗道隆教授在1963—1966年间每年暑期到我国台湾地区举办工业设计训练班。1964年,明志工专在创校时同时设置了工业设计科(五年制),该校还发行《工业设计》杂志。

“台湾生产力及贸易中心”在设立产品改善组之初,为唤起工业界对产品设计的注意,并指导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如何改良产品的设计,成了工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台湾工业设计协会于1967年12月成立,各院校也纷纷成立工业设计系,大力培养设计人才,1973年5月,台湾工业设计及包装中心成立,并于次年举办了第一届产品设计竞赛,1979年在外贸协会中设立了产品设计处,接替原工业设计及包装中心的工作。1981年7月举办了外销产品与包装优良设计选拔及展览,树立台湾地区高品质产品与包装的优良形象。所有获奖的产品与包装均获得授权使用专门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在这一重要转型过程中,工业设计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台湾地区的工业设计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工业界开始重视工业设计,除金星公司外,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大韩电线及kla汽车等企业都有不少工业设计人员,其中小企业也雇佣了数名工业设计师。1965年,成立韩国设计研究中心的决议,后改为韩国设计中心,20世纪70年代之后,韩国的工业设计无论在教育方面还是在实际生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71年成立了韩国工业设计协会,并在商工省设置了设计包装部门,负责处理有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韩国的工业设计具有了世界级的设计水平,三星公司在工业设计领域异军突起,深受国际设计界的关注。三星中国设计中心设计的一款盲人手机,可以通过触点传达信息,该设计获得了2006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金奖。

 我国香港地区的工业设计也有较大发展。我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广工业设计,使香港的钟表、服装、电器、皮革制品及玩具等行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我国香港地区每年一度的设计营商周,已经成为了国际设计界的盛会。

第八节 公司识别计划

公司识别计划:把企业作为设计对象进行整体设计,建立起企业明确的识别特征,全面地、正确地体现出企业的视觉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公司识别计划的兴起。公司识别计划是把企业作为设计对象进行整体设计,建立起企业明确的识别特征,全面的,正确的体现出企业的视觉形象。

公司识别计划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到标志广告,包装文书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全部企业设计,通过所有视觉的系统化和秩序化,创造出企业独具特色的风格。公司识别计划的概念在站前已经萌发。

在许多情况下,对于识别的关注是出于对竞争压力的反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企业通过树立一种高速度和现代化的形象来应付竞争,对车站建筑、标志、车辆、员工的制服等进行统一设计,以全新的面貌来吸引旅客。美国公司是全美最大的汽车客运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该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委托罗维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以建立起一种明确的公司识别。采用以水平线条为主的铝合金车身,转角光滑圆润,并标有一只跳跃的灰狗作为公司的标志,从而形成了视觉上的识别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较系统的建立起公司识别的大公司之一,是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他在公司识别方面的成功,对于战后识别计划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36年聘请尼佐里全权负责公司全部产品的设计。

意大利两家竞争性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滚筒式洗衣机,外观设计非常近似。公司识别计划备受重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少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识别体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BM在20世纪50年代,虽已颇具规模,但并没有完整的设计政策。1956年,在IBM公司总经理小托马斯华生的知识下,著名设计师诺伊斯吸取制定了IBM公司的识别计划,平面设计师兰德(Paul Rand,1914—1996)为IBM重新设计了标志。

德国的乌尔姆造型学院也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了公司识别上。这些识别计划包括从公司标志、名片直到字体的形式、颜色、大小和间距等各个方面,因而十分完整,向外界全方位地表现了企业的视觉特征。

第九节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设计师就开始对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动作范围和功能进行了研究,使人的生理尺度与日常使用的物品尺寸协调起来,从而设计出更宜人,更有效率的产品。

丹麦设计师克兰特和美国设计师德雷夫斯是这方面工作的先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机工程学在飞机驾驶舱设计中得到应用,特别是用于与视觉显示有关的问题上。

 瑞典设计师曾纳尔(Rune Zernell)针对阿特拉斯–柯普柯生产的电钻,手握不便及噪声大的缺点,利用人机模型和“8小时执握”试验于1955年设计出了阿特拉斯LBB33型手持电钻,执握舒适,操作方便,而且噪声小。

20世纪60年代,人机工程学作为工业设计的一门基础学科得到更大的发展,瑞典人机设计小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4年,人机设计小组的两位设计师为有手疾的人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面包餐刀与切盘,使用起来方便而省力。 

挪威的斯托克利用人机工程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新型座椅。这种座椅通过使人体坐姿前倾和膝部支承,让脊椎和躯体处于一条直线上,保持自然的平衡状态,从而使身体各部位能最佳地完成其功能,消除背部、颈部、臀部和腿部的应力。这种椅子在造型上也别具一格。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由此人机工程学作为工业设计的一门基础学科,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机界面”一词具有了新的、更加复杂的含义。手机、游戏机等产品的普及使交互界面设计成为工业设计的一项最核心的内容。2006年,推出了一种全新交互模式的游戏机,其操作方式非常独特,通过操控遥控手柄的运动,游戏可以感应出玩家所作出的各种动作,作出相应的反馈,实现了用户肢体语言与机器之间的交互,给玩家一种全新的游戏概念。2007年,推出桌面多点触摸计算机,可以彻底摆脱键盘和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

第十节 新技术新材料与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车队工业设计的演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电子技术的革命。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引起了20世纪60—70年代急速的小型化浪潮,使许多产品能以很小的尺寸来完成其先前的功能,这样设计师在产品外观上就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