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邯郸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招标文件最新版>

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

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3—2035年)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24年3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

第一节 自然地理格局与资源禀赋................ 2

第二节 现状与问题...................................... 4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7

第二章 规划目标与空间策略...............................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城市性质........................................ 11

第三节 规划目标........................................ 11

第四节 空间策略........................................ 13

第三章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15

第一节 统筹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控.......... 15

第二节 落实细化主体功能区布局.............. 17

第三节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8

第四节 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19

第五节 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20

第四章 严格耕地保护,建设皖西优质高效国家粮仓............................................................................ 22

第一节 优化农业空间格局......................... 22

第二节 稳定农业生产种植空间................. 23

第三节 拓展农产品生产空间..................... 25

第四节 优化村庄分类和用地布局.............. 27

第五节 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28

第五章 加强山河共保,筑牢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31

第一节 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31

第二节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32

第三节 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32

第四节 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34

第六章 强化集约集聚,支撑革命老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39

第一节 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39

第二节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40

第三节 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1

第四节 保障高质量的产业空间................. 45

第五节 推进城镇空间节约集约利用.......... 46

第七章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48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48

第二节 完善城市用地布局......................... 50

第三节 加强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管控...... 52

第四节 完善城市交通................................ 55

第五节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58

第六节 城市四线划定与管控..................... 58

第七节 推动城市更新................................ 60

第八节 优化公共服务配置......................... 61

第九节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63

第八章 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彰显皖西文化山水名城魅力.............................................................. 67

第一节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67

第二节 保护利用自然景观资源................. 70

第三节 彰显城乡魅力风貌特色................. 71

第九章 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增强城乡安全韧性. 73

第一节 构建高效互联的对外交通体系...... 73

第二节 完善水资源安全保障设施体系...... 76

第三节 完善能源和通信设施体系.............. 78

第四节 统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80

第五节 建设安全稳定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 81

第六节 构建综合防灾体系......................... 82

第十章 融入区域格局,支撑建设合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87

第一节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87

第二节 协同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 88

第三节 推进合六同城化发展..................... 89

第四节 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 90

第五节 加强各区县空间协调..................... 91

第十一章 强化实施保障,提高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 94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94

第二节 完善规划管控体系......................... 95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政策机制................. 97

第四节 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 99

第五节 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100

 

 前  言

六安市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多个重大战略的叠加区域,是全省重要的中心城市,未来将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六安力量。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国家和安徽省工作要求,六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具体安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协调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全市各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应当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本规划基期为2023年,规划期限为2023年到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文本中加“下划线”的内容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六安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六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但随着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六安需要基于自身地理格局和资源禀赋,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进一步充分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自然地理格局与资源禀赋

地理区位优越。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俗称“皖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襟江济淮,连豫望吴,居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地,扼中原至东南沿海交通要冲。东邻省城合肥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固始两县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在区域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地形地貌复杂。六安市域内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形成“南山、中岗、北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南部均属大别山脉及其支脉,平均海拔4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中部为江淮丘陵岗地,海拔在50—400米之间,丘陵呈波状起伏,岗地呈台状、岗冲起伏。北部田水相依,地势相对平坦,海拔最低处7米。

水系纵横发达。六安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河湖水系发达。其中,市境内淮河流域面积12204平方千米,长江流域面积3064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支流包括淠河、史河、汲河、沣河等。境内湖泊主要有城西湖、城东湖,是淮河中游重要的湖泊洼地和蓄洪区。境内拥有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万佛湖)、白莲崖六大水库,积蓄了70多亿立方米Ⅱ类以上优质水源。以六大水库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

资源禀赋富集。六安南倚大别山,北临淮河,青山绿水,物产丰饶,生物资源种类众多。全市有多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湿地公园,其中列为国家级的共5处[1]。全市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钼、金、银、铅、锌等,主要分布在霍邱县、金寨县及霍山县。六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资源富饶,盛产110多种名优特新农副产品,除4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外,是全省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地级市,享有“青山绿水红土地,香茶白鹅大粮仓”的美誉。

气候四季分明。六安地处北亚热带的北缘,属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平均气温16.7—17.9摄氏度,平均日照时数1960—2330小时;水土光热条件良好。

文化底蕴深厚。六安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国司法鼻祖、“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封地,因之称为皋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由此得名。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六安也是知名的“红军摇篮、将军故里”,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六安28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诞生过108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六安拥有红28军重建会议旧址、苏家埠四十八天战役指挥部旧址等红色遗迹以及苏埠镇、毛坦厂镇、浸堰村、蔬菜村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

 [1]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安徽天堂寨国家级森林公园、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淠河国家湿地公园

第二节现状与问题

现状用地基本构成。六安现状耕地面积4927.90平方千米(739.18万亩),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和中部丘陵岗地地区;林地面积6304.9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南部大别山区;陆地水域面积1477.45平方千米;湿地面积76.01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1814.37平方千米,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564.79平方千米。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强。水土资源约束下,六安市耕地承载规模为5234.52平方千米,城镇建设承载规模为728.71平方千米,整体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生态保护极重要、重要区面积为4875.05平方千米;农业种植业生产适宜区面积为12719.65平方千米;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12703.82平方千米;全市绝大部分区域适合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

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六安市内各城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资源利用联动协同水平持续提高,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包容共进的开发格局逐步形成。市域各版块差异化的现代农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种植生产空间对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大别山和淮河区域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空间格局逐步优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六安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城镇开发边界内有91.58平方千米(13.74万亩)现状耕地需要落实“占补平衡”,但根据省下达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仅15.29平方千米(2.29万亩),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山区耕地地块破碎,分布零散,市域内面积小于5亩的耕地面积为10.22平方千米(1.53万亩);市域内坡耕地面积为175.51平方千米(26.33万亩),大别山区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全市即可恢复耕地面积103.74平方千米(15.56万亩),工程恢复耕地面积355.03平方千米(53.35万亩),主要地类为林地和园地,未来恢复耕地难度较大,经济和社会成本高。

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重。大别山地区是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开发建设、水土流失等影响,生态栖息地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亟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2187.52平方千米,以水力侵蚀为主。淮河沿线河流水系、湖泊和湿地保护压力持续加大。矿业活动直接破坏矿区及其周边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对地质环境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南部大别山区地质灾害风险高,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80处。连接大别山与淮河的南北向生态廊道不连贯,存在生态廊道断点,生态网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城镇村结构有待优化。现状六安建设用地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产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建设用地使用较粗放,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建设用地占比为6:14:80,村庄建设用地占比高,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聚集度较低。东向与合肥同城化发展空间支撑不足,合六经济走廊等重点区域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保障。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域内仅六安城区、金寨县和舒城县通高铁,腹地内纵向通道尚未建设,高铁网络建设有待加强。市域现状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在省内排名较高,但路网密度仅2.61公里/百平方千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三级航道里程不足10%,港口泊位均小于1000吨级,航运薄弱。与合肥新桥机场联系通道较少,金寨民用机场和各县区通用机场启动缓慢,航空运输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六安城区与合肥城区快速化通道尚未贯通,与叶集城区、四县县城联系通道快速化程度不足,交通联系有待提升。

城乡空间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区生态环境优势彰显不足,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仅为35%。滨水空间功能单一,公共空间活力和特色有待提升。六安城区呈现单中心加放射式空间格局,人口和各项设施主要集中在老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覆盖率仅为10%,设施配置有待优化提升。叶集城区产城村混杂,空间品质亟需提升,社区设施配套仍需加强。村庄布局散乱,存在“骑路建房”和“遍地开花”现象,山区村落规模普遍较小,难以集中配套各项设施。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区域重大战略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上海—六安对口合作、松江—六安结对帮扶等政策叠加支持,使六安市作为长三角“西大门”和中部省际毗邻地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优势,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