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舆情发展过程>

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政府不仅通过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网络舆情,以提高应对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且也向一些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提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分析的诉求,听取他们对相关决策的意见参考。在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是政府公共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网络舆情的管理程序上,可以将研判机制具    体划分为四个操作层面,即搜集—筛选机制、分析—归因机制、报告—决策机制、预测—干预机制。              

一、搜集—筛选机制       

网络舆情是对网络舆论的客观现状、发展态势及其传播影响的综合,既包含了网络舆论本身所涉及的信息内容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意见倾向,也包含了舆论参与的主体结构、信息集聚及意见互动平台类型、传播路径和社会影响等。因此,网络舆情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网上信息或信息集合的概念,而是包含了相关传播要素内容的综合概念。建立网络舆情的搜集—筛选机制,就是要将所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及时从网络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出来,    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决策和干预等。       

开展网络舆情的搜集、筛选,要注意区分和把握网络信息、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网络信息是指存在于网络空间任何角落的各种信息内容,可以是官方或媒介组织发布的信息,也可以是个人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网络信息是网络舆论构成的基础和条件,但其本身还不能作为网络舆论来对待。舆是指众人,论则是指言论,舆论即公众的言论,网络舆论是公众借助互联网这一交往和传播工具,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发帖及跟帖、博客、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表达自我社会认知、社会心理、社会情绪,并引发他人参与和受众共鸣的信息总和。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因而,网络舆论不是个论,而是众论,是网上具有一定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的话题信息集合。而网络舆情就是对各种网络舆论客观状况的综合反映,    其目的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议题内容、意见方向、发展趋势、传播路径、内在动力和利益诉求等。从社会公共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对社情民意的直接反映。      

网络舆情的搜集、筛选,与在传统媒体上收集舆情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准入门槛低、参与人数多,网上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网络的互动性最大程度获得释放。这就给网络舆情的搜集和筛选提出了新课题,需要从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网络舆论的可量化性和网络舆情的有相对聚集性入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操作规范。,有效提取政府所需  要的各类网络舆情。     

首先,要从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出发,建立网络目标信息的检索、收集、归类系统。这些网络信息既是网络舆论生成的基础和条件,也是网络舆情的最初源头所在。在网络没有出现之前,因为没有有效的对原始信息的记录载体和记录方式,社会舆情的始作俑者常常会淹没在街头巷尾的讨论声中,我们很难找到声音的最初来源。例如,在中国古代,政府的新闻采集官常常通过民谣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但这些民谣的创作者是谁,没有人知道。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乐府里才会有大量无名氏的作品。即使到了纸媒时代,由于新闻报道一般针对的是社会上业已形成的热点,所以对舆情的源头常常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追溯。在网络时代,网络舆情的载体是以计算机存储和信息传递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网络信息存储的即时性和搜索系统的自动抓取功能可以有效追溯网络舆情的源头信息。

目前,形成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内容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呈现出来:一是具有新闻媒体性质的网络新闻中所反映出来的舆论倾向,称之为“网络新闻舆论”;二是以BBS论坛、博客、各种社交网站和网上社区等为平台而呈现出来的网民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看法,称之为“网民意见舆论”。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后台服务器都会及时记录在案。如同一片白皑皑的雪地,只要在其中踩上一脚,都会留下足迹。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对政府开展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找到舆情的发源地为及时判断舆情的性质、背景、走向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对原始信息的记录也为今后的取证工作乃至样本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其次,要在网络舆论的可量化性的基础上,分析政府所关注的网络舆论的态势、倾向和诉求。基于网络信息的可存储性,网络舆论所涉及的新闻、帖文、博客文章都能在网络上搜集到,并通过对新闻量和帖文条数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可以对相关舆论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例如,针对某一舆论,可以对论坛跟帖量和跟帖内容做一个统计,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网民的态度取向。同时,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新闻量的变化为纵坐标,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呈现某一舆论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舆论的量化分析应当以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哲学规律为指导,以现代统计学为工具,借助相关计算机软件,科学地对舆论性质和走向进行研判。另外,这种量化分析的出现对建立舆论样本库、创建舆情参照体系、开发和完善舆情计算机分析系统都能起到积极的基础性作用。  

再者,要把握网络舆情的相对聚集性,准确筛选具有传播影响、社会动员和危机倾向的舆情。网络舆情的相对聚集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地域、平台以及网民年龄结构等方面。

一是在时间上相对集中,重大社会事件前后一般是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和活跃期,如政府重大会议、重要外事活动、重要法律或政策出台、重大工程项目的启动、有影响的社会突发性事件,等等。就具体的某一天而言,网络舆情的活跃期一般出现在网民的上网高峰期,一般在白天的9:00到晚上11:00之间。

二是在地域上相对聚集,随着网络的普及,绝大部分省市都有自己的地区性网络平台。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BBS论坛,这种“虚拟社区”业已成为当地市民表达民意、讨论民生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的京华论坛、天津的北方论坛、江苏的西祠胡同、四川的麻辣社区、浙江的凯迪社区、深圳的深圳论坛,等等。这种地域上的聚集性对网络舆情监控的辖区管理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是在网络平台传播影响上相对聚集,由于市场竞争下的互联网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和以天涯、猫扑、强国论坛为代表的论坛在网民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它们一方面可以对舆情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爆炸性新闻频发的高地。正因为如此,重点网络平台的舆情是日常网络舆情搜集的关键环节。四是在网民的年龄段上相对集中。当前网络舆情主要参与者的基础是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网民,尤其是我们常说的“80后”。这一代人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从小就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视野开阔,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期正好是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期,他们是当今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和新生代。随着这批“80后”逐渐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日渐高涨,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的网民年龄结构,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积极引导,有助于中国网络传播秩序的健康发展和网络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二、分析—归因机制   

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筛选后,从政府工作的传播诉求和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出发,要对有价值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归因,找出其生成、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而把握好其对整个社会的舆论影响,使之向有利于政府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发展。如果把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信息或言论观点等本身比作一粒种子,那么网络舆情的发展就是一粒种子从破土萌发到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建立网络舆情的分析—归因机制,就是要对催生某一网络舆情形成、传播和发展的网络生态系统加以具体剖析,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社会心理、社会结构及对社会舆论、社会秩序的影响等。

 构成网络舆情发展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要素:网民参与、媒介渠道和政府干预。网民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土壤,也是网络舆情传播与发展的基础。网民通过论坛爆料、跟帖评论、撰写博客、甚至线下组织活动的方式来推动舆情发展。正确把握网民在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和引导工作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方面,如同土壤需要定期松土,网民群体需要政府官员定期与之进行互动、沟通、交流。比如,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人民网、新华网,各级政府官员频繁通过网络开展与网民交流互动,倾听民意,共议民生。另一方面,土壤的肥力是促进植物健康成长的保证,网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也是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内在条件。媒介渠道除网络媒体外,还包括传统媒体和数字移动媒体等,它们构成了网络舆情发展的外部条件。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雨水,同样,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网络现象。它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使舆情的发展变化更为复杂。这里说的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两大类:纸质媒体在深度报道上作用突出,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现场感则更强。因此,一旦网络事件被传统媒体所关注,其传播的放大效应常常是惊人的。数字移动媒体是以3G技术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常见的就是3G手机。3G手机不仅能接收手机报,随时随地用手机浏览网页,还能通过手机在网上跟帖,上传文字、照片、视频,甚至发表博客。

基于传统媒体和数字移动媒体对网络舆情发展的催化和放大作用,网络舆情的研判不能只拘泥于网络平台,而应该把网络舆情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媒介舆论场之中,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网络舆情的发展路径。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政府干预作为一双有形的手,在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发展方面扮演了一个园丁的角色。从松土、施肥到除草捉虫,植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园丁自始至终的辛勤工作。

在植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顶端优势”,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农业生产上,常用“掐尖”的方法控制作物、果树和花木的生长,以达到增产和控制花木株型的目的。其实,这种“顶端优势法则”对日常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例如,任何网络事件在向舆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几个“疯长点”—舆情爆发点,如果能主动去抑制这几个“疯长点”,就会更有效地引导舆论方向。   

同时,在分析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还要把握网络舆情传播和发展的持续性、反复性和互动性。

其一,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传统媒体由于承载信息的空间有限,往往对某一事件的跟踪报道计划常常被更有新闻价值或更有时效性的信息所取代。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的信息承载量无限并且存储时间长。更为重要的是,在网媒时代,网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常常以“公民记者”的身份随时在网上发表观点、补充信息、更新报道。因此,网络事件一旦发展成为舆情,它的持续性相对更长。

其二,网络舆情的反复性强。一方面,网络的可存储性使相关信息得以完整保存,任何网民都能随时获得并处理这些信息。例如,一篇在论坛里已经沉底的旧帖文,可能因为一条爆料性的跟帖再次被关注,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大讨论,使冷却下来的舆情再次被热炒。另一方面,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使得舆情的发展常常一波三折,柳暗花明。例如,一个网络事件常常会因为纸质媒体的深度报道,挖掘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