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博士毕业后,双非院校任职 2 年,我交了太多的「智商税」......<博士毕业安家费税率是多少>

至于我,虽说科研启动资金只有 10 万,但好在学校比较厚道。到学校后,青椒们放手申请项目,如果申请成功,就先花项目经费,万一不够,科研启动金随时补充;如果申请不到项目,一个本子在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基金都没中,则可以直接落回学校立项,项目的经费全额走科研启动金。

现在高校挖人大战愈演愈烈,给出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也水涨船高。钱虽多,高校可不是来当冤大头的。要么是想尽量留人,跟服务年限挂钩;要么是想尽量出活儿,跟科研绩效挂钩;要么是两者都要。

总之,这两笔钱可不好拿,能不能全额拿到,主要看学校厚道不厚道。

教学与科研的推进

博士们毕业,甭管去哪里,都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一般来说, 专业发展才是博士们有所突破的希望所在,靠专业拿项目发论文,晋升职称,获得头衔和称号,完成 nobody 到 somebody 的转变。

对于这一点,大毛认识得很清楚。他水平本来就挺高,入职后第一时间拿了个省级项目,去年还中了青基。论文方面大毛还差点,不过有三篇文章在路上,只要中一篇,就能满足学校去年的评副教授标准。 现在他唯一担心的是今年评高级职称的标准会提高。

因为花很多时间在科研方面,大毛在教学上投入显得比较少。他本身不善言辞,爱好也不广泛,上课虽然干货多,但讲起来比较无趣。他的课,对那些真心求学问的学生来说是大福利,但对双非高校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就是煎熬了。

小鱼是我们三人中的逗逼,想法特别天马行空。刚去学校,小鱼几个本子都没中,或许是因为写得太跳脱。痛定思痛后,小鱼本子里的 idea 务实了很多,去年底中了个省部级课题。尽管入职后还没发表过论文,小鱼还是准备今年试着报一下高级职称。万一读博期间的论文能算数呢?小鱼说。

小鱼的性格和表达,很适合讲课,听说学生们很喜欢他。今年教师节,他在朋友圈发自己收到的礼物,明显有几份是女学生送的,让我和大毛好生羡慕。

但是我感觉他花了太多时间在教学以及教学辅助工作上(给老教师打杂),这可能正是他发表论文方面没有进展的原因之一吧。不过,他的学生们倒是真的很幸运了。

讲到科研,我就有些一言难尽了。有的是受到平台的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是职称不够,有把握的申请也功亏一篑;还有的出现临时变化,到现在两年过去,我真正负责的项目还一个都没有。

好在学校和院系的领导一直挺支持我,平时加油打气,找他们签字什么的,都非常配合。我手头还有两个在审的申请,其中一个把我比较大,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吧。

教学方面,我的专业跟系里的专业课设置不太匹配,所以主要是做教学辅助工作,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带过一门课,一般是任课老师临时有事,派我过去顶几节。

如果课时多,我就开专题讲座;课时少,我就带带习题课。专题讲座我讲了七八遍,逐渐讲出点心得。前几天教师节,还有毕业生给我发信息。聊天中,学生给的反馈不错。 我挺意外的,也许这正是教师这个职业吸引人的地方吧。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双非高校普遍科研底子比较差,领导们多数是教学上去的,即便开明的话,对科研也仅限于鼓励和支持,实质性的帮助比较少,搞科研只能靠自己。但如果想磨练教学的话,还是很有可学的地方。

小鱼开玩笑,说自己的领导: 教学讲半天,科研一袋烟。相信这半天里,讲的也不全然是废话,一定不少真知灼见。

很多优秀的博士都毕业于科研氛围很浓的高校或研究所,一下来到双非高校,不仅对学校的认同有落差,而且在适应学校的氛围上也会有落差。 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获得学生的认同,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落差。这是我们几个总结的经验之一。

离职的困难

不少博士毕业后选择双非高校,主要就是为了编制。但实际上,有编制并不是万事大吉。因为编制往往对应着一定的 服务年限。跟一流高校「非升即走」不同,我们几个都感觉双非高校里想离职还是挺难的。至少,在服务期内离职很难。

最近,大毛在研究学校的政策,随时也把一些刚发现的坑发到我们的群里,提醒兄弟们注意。昨天他就发了个关于评职称的。他们学校要晋升职称,必须延长服务期限。当初大毛跟学校签的是「3+3」合同,只有头三年享受副教授待遇。

大毛最初的计算里,三年搞上副教授,后面三年搞上正教授,那时候自己选择余地就大了,如果不开心,可以随时走。但学校显然早就防备到了, 只要晋升职称,至少延长两年服务期限。大毛最初预计的六年,就变成了最少十年。谁知道十年后什么样子呢?

在小鱼看来, 即便不延长服务期,想走人也是很难的,少不了大放血。他的一个同事离职,可真是麻烦死了。离职首先要退钱。安家费、科研启动金以及其他各种补贴都要退,最搞笑的是,有些补贴当时扣了税的,现在是按照税前退。

退完钱再赔钱,主要是培训费用和违约金。入职高校,都需要先拿个高校教师资格证,拿证之前的培训,费用如果是校方给的,离职时校方就会要求离职教师支付这笔钱。

违约金的算法,每个学校都不同,我们仨到现在还没搞清楚。不过看网上的新闻,青椒离职,有不少要赔大几十万的,不知道校方如何计算。有一定可能,校方故意杀鸡儆猴,做给校内的博士们看。

我所在的高校,离职矛盾倒是不太尖锐。主要是合同金额少,发的工资少,所以即便交违约金,就是意思一下而已。但凡想走的人,本事都比较大,都不缺这点钱。

高校一方面想淘汰那些能力不行的,巴不得他们赶快走;另一方面又想尽力挽留有能力的,制造障碍不让离职。这是任何机构的出发点,倒是无可厚非。 但我们还是希望高校留人,能够更人性化一点,靠软实力留人,而不是制造离职的层层障碍。

面对高校明里暗里的套儿,青椒们能做的真的很少。万一遇到比较黑心的高校,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高校内外,劳动者始终是弱势群体。

我们仨都选了双非高校,有编制在身,多少还有点庆幸。 那些去了一流高校却没有编制的青椒们,恐怕有些还更惨。他们处处被评副教授卡住,为高校奉献几年后自谋出路。多数时候,所谓「非升即走」的合同里会有个隐蔽的陷阱:评副教授的标准逐年提高,不是按照签合同时候的标准执行。

这种操作的逻辑,好比是:我今天跟一个厂家签合同,购买一批零件,约定两年后完工交货,在这两年里,我不断提高对这批零件的精度要求,直到厂家无法达到,最后我告生产厂家违约,没有按时交付。在商业领域里明显做不到的事情,在高校招聘中却能成为惯例。青椒之惨,可见一斑!

可能真的是时代变了吧。 不断升级的高等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博士,但高校教师的岗位却趋于饱和,两相挤压,感觉大家都挺艰难的。我们经常互相开玩笑,说大不了去街道办。

人家「中科大本科,哈佛物理博士后,南京大学副教授」都能去街道办任职,咱们有啥干不了的呢?反正到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只怕到时候,街道办都不要我们了。

题图:站酷海洛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