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中国研究艾滋病学者第一人,与病毒博弈一生,他是吴尊友的恩师,他是<吴尊妻子是哪里人呢>

中国研究艾滋病学者第一人,与病毒博弈一生,他是吴尊友的恩师,他是

1985年4月20日,曾毅在澳门做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与控制的演讲。(黎润红提供)

1984年曾毅(左)在指导实验。(黎润红提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攻克鼻咽癌早诊难题,遏制艾滋病在中国泛滥,为SARS疫情防控提供专家建议,引进中国首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中国科学家首次荣获国际权威的“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出于对人民健康的高度负责,在自己持续了一生的科研工作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创造了众多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也拯救了无数生命。虽荣耀无数,但他始终没有停止科研步伐,在显微镜下用双眼不断寻找、发现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的病毒;在未知的危险面前,他始终以人民健康为至高使命;在一次次公共卫生危机来袭之时,以高瞻远瞩为祖国的疾病防控事业贡献真知灼见。他以忠诚和担当履行了一个70年党龄老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2023年7月13日,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永远离开了他所牵挂的科研工作。虽然留下了未竟的事业,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代又一代疾控人也在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激励下,无畏奉献,接续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筑起更加坚实的“城墙”。

中国第一个研究艾滋病的学者

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并立刻引起全球科学家的警惕。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医疗技术落后,但曾毅的观念却非常超前。他意识到,这种严重的传染病迟早会传入中国,加强防范刻不容缓。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曾毅任中心病毒学研究所所长。次年,他便开始了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研究,是国内最早研究艾滋病的科学家。

1985年6月,一位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因病被送入北京协和医院,并于4天后发病死亡。该患者被确诊艾滋病后,时任内科副主任的王爱霞教授因及时报告,而被称为中国首例艾滋病发现者。

对此,曾毅的学生、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前主任吴尊友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着重介绍:“曾老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通过在使用血液制品的血友病病例中主动检测搜寻,发现了我国本土最早的艾滋病感染者,确定了艾滋病病毒进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1995年,吴尊友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跟随曾毅做博士后研究。“自1983年艾滋病病毒被成功分离后,曾老师便开始在国内主动搜寻病例。”据吴尊友介绍,他曾筛查数千病人、健康人样本无果,于是改变策略,将目光转向血友病患者。

“当曾老师在当时发表的国外文献中看到血友病中的艾滋病比例较高,格外关注,认为这个特殊人群可能是中国发现艾滋病的突破口,于是,专门收集了这些病人的血液样本开展检测。”据吴尊友介绍,1985年,通过检测这些收集到的血友病病人样本证实,艾滋病病毒是随着1982年美国Armour公司赠送的血浆制品“Ⅷ因子”进入中国,于1983年导致杭州4名血友病患者被感染。“这是我国最早通过科学技术和主动搜寻,在本土最早发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成果,意义更大。”吴尊友肯定地说。

1987年,又一名美国艾滋病患者在云南发病住院。获此消息,曾毅立刻赶赴昆明采回血样,准备进行病毒毒株分离。

受条件限制,当时分离艾滋病病毒只能在普通实验室操作:用一个木制玻璃接种柜,挖两个窟窿,戴上手套从窟窿里伸手进去操作。

在这种条件下,其他人都不敢做这个分离实验。主动站到曾毅身旁协助的,是他的妻子、我国著名药理学家、青蒿素药理毒理主要研究者之一——李泽琳教授。

一九五三年的曾毅和李泽琳。(黎润红提供)

当年,曾毅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确认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随后,他又研制出快速蛋白印迹诊断试剂,为深入研究病毒的特性、制备诊断试剂和研制疫苗创造了条件。

曾亲身经历过1995年初全国有偿献血员人群艾滋病暴发流行调查工作的吴尊友,记忆依然清晰,“当时的进口诊断试剂很难买,曾毅老师发明的快速诊断试剂解决了大问题,一下子筛查了几万人。证实了血浆献血员中的暴发疫情,为及时控制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

吸毒者、卖淫女和同性恋因被列为“艾滋病高危人群”,备受社会歧视。时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的曾毅曾提出一个观点令吴尊友敬佩不已:这些高危人群,他们感染、传播艾滋病,是由于缺乏防范知识和防范能力,这不完全是他们个人的责任,政府也有责任,政府的责任就是把预防知识告诉他们,把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深感震撼的吴尊友对此评价:“作为一个病毒学家,他具有这样的认识高度,从科学和公共卫生的角度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对政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一生与病毒博弈,创下多个国际“第一”

负责中国科协老科学家(曾毅)院士学术成长采集工程项目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黎润红,曾专门探访他从事鼻咽癌科研工作的故地广西梧州。

1977年,曾毅在那里成立了广西鼻咽癌防治研究协作组,以及国际上第一个鼻咽癌防治研究现场。如今,广西的鼻咽癌现场研究工作已取得国际领先。

黎润红也曾专门走访过他上学的地方。通过翻阅档案她了解到,“大学毕业后的曾毅响应国家培养基础医学人才的号召选择参加高级师资培训班,成为同班同学里唯一一个选择微生物领域的学生”。

90岁的曾毅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服从祖国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那我就挑选跟病人病毒有关系的——微生物……如果成功,一有免疫就可以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